文韵传薪火,青春筑桥梁——校馆社共绘文化传承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6 2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1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蕴随园,文教共融”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校馆社协同”模式深耕文化服务。在社区活动中,团队深入五大实践基地,通过“主题宣讲+非遗手作”播撒文化火种。用童言童语让青瓷羊变“谦逊老师”、镇国金兽成“平安卫士”,在互动问答中点燃童心;带领孩子们制作面塑青团、绒花书签、青花绘瓶,让千年技艺在指尖开花。

在南京博物院,团队兵分两路践行使命。一队融入日常服务,在观众引导、咨询答疑、行李寄存等岗位传递温暖,用耐心维护秩序,以细心守护文物安宁。另一队投身“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经三周培训后在预约核销、设备讲解、中控调度等六岗位无缝协作,让传统地图在数字维度焕新。

一、“指尖传文脉,童心绘传承——社区里的文化启蒙课堂”

1.行走的课堂,播撒文化火种

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南京市五大实践基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南京博物院资源,历时两个半月,足迹遍布大影壁社区、脑科医院儿童病房、兴达社区暑托班、泰山路社区、青田雅居党群服务中心,并深度参与南博“坤舆万国全图”VR展览运营,累计服务超1000余人。通过“主题宣讲+非遗手作”双轨模式,将大学文脉与国宝故事转化为青少年可触摸的文化课堂。

2.文物会“说话”,故事点燃童心

宣讲团以原创PPT《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物中的家国密码》为主线,用童言童语重构厚重历史。在南博青瓷羊化身“谦逊小羊老师”,唐三彩双鱼瓶讲述“家人如鱼亲密”;水盂借“水能载舟”寓言阐释治国哲理,镇国金兽变身守护平安的“大金猫”。在大影壁社区,孩子从“班级小船”故事领悟团结真谛;脑科医院患儿指着青花瓷纹惊呼“花纹里藏着许多小手”;泰山路社区孩童追问:“同学吵架算不算暴风雨?”——互动问答、角色扮演、小礼品奖励,让静态知识在欢笑声中扎根。

3.指尖传承,让千年技艺“开花”

当文物故事浸润童心,非遗手作让孩子成为文化“创作者”:

大影壁社区面塑工坊里,孩子们将黏土搓成“咸蛋黄青团”,为作品粘上“给妹妹的春天”;

脑科医院病房中,小患者为青花瓶绘上“彩虹纹样”,一朵“永不凋谢的花”献给爷爷当书签;

兴达社区绒花课上,扭扭棒绕出“彩虹糖花瓣”,孩子感悟“心靠在一起才结实”;

泰山路社区拓印体验中,墨香与金石纹样交融,孩童欢呼“我把古董印出来啦!”

从绒花发卡到青花绘瓶,从黏土面塑到朱墨拓片,孩子们在“做”中读懂工匠精神,在“创”中联结古今。当扎羊角辫的女孩举起歪扭的绒花喊出“这是给妈妈的‘勇敢花’”,文化传承的灯火,已在童真掌心点亮。

这个夏天,宣讲团以青春为桥,让随园百年文脉流淌进社区街巷,让博物院国宝在VR科技中焕新,更让“修身齐家”的智慧通过一朵绒花、一枚拓片飞入千家万户。当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从展柜跃入掌心,历史的种子,终将在下一代的土壤里绽放新芽。

二、“科技焕古卷,服务暖人心——南博里的文明守护者”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织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蕴随园,文教共融”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的身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个夏天,他们兵分两路:一队融入南博日常服务网络,在观众引导、咨询答疑、导览租赁、行李寄存等岗位上传递温暖;另一队则深入前沿科技领域,助力“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的筹备与运营。此次实践不仅体现了高校与博物馆在文化服务与教育实践中的深度融合,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两个月的汗水与热情,共同织就了一张服务公众、传承文明的立体网络,是南师学子躬身实践的生动写照。

在博物院的日常服务中,实践团成员化身温暖的支点:他们耐心解答观众疑问,细心维护观展秩序,协助大件行李寄存,确保导览设备顺畅流转,更在展厅巡视中默默守护着每一件文物的环境安宁。每一次引导手势,每一次温馨提示,都是南师青年对服务精神最质朴的诠释。与此同时,程文玲、周程程两位同学则投身于数字文化传播的浪潮。历经近三周严谨的岗前培训,她们在“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中坚力量。从前台预约核销、设备佩戴讲解,到中控设备调度、场内安全巡护,再到设备回收清洁与出入口秩序维护,她们在六个精密协作的岗位上无缝切换,每一个岗位,都是传统地图在数字维度焕新传播的关键一环。

从琐碎日常到科技前沿,服务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践团成员们对志愿服务内核的理解却深刻共鸣:在观众一声真诚的“谢谢”中,他们触摸到付出的价值;在流畅协作保障VR展览顺利运转时,他们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难题时,他们感受到知行合一的成长;在向外国游客介绍“坤舆万国全图”时,他们更体认到文化传播的使命。

团队的躬身实践,是南师“敏行”校训的生动演绎——它不仅是高效务实的行动力,更是以敏锐之心洞察服务所需,以创新之力勇探文化传播新径的担当。当青年学子的汗水融入千年文脉的守护,当志愿服务的热忱点燃科技赋能文化的星火,他们不仅擦亮了南师精神的名片,更在每一次引导、每一次讲解、每一次设备调试中,向社会传递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温度与魅力。

在社区,孩子们举着绒花喊“给妈妈的勇敢花”时,我们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温度;在南博,观众的“谢谢”与VR展览的顺畅运转,让我们体会到付出的价值与团队的力量。用所学解答疑问、向外国游客介绍古图时,知行合一的成长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愈发清晰。

成员们在观众的“谢谢”中触摸价值,在孩童笑脸中感受传承意义,在VR协作中体会团队力量。这是南师“敏行”校训的生动演绎:以敏锐洞察需求,用创新探索文化新路径。当青春汗水融入文脉守护,当志愿热忱点燃科技星火,我们不仅传递了知识与技艺,更让中华文明的温度与魅力,在每一次服务、每一次互动中静静流淌,让文化传承在实践中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