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槌起落间,千年瑶韵传 ——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桥辛二公

发布时间:2025-08-16 23: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符耀匀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梁栩源、符耀匀)咚啪,咚啪……清越的鼓点自油岭村的一间吊脚楼里漫出,穿透山间薄雾,在云谷间荡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唐桥辛二公手持鼓槌,正为“桑榆非晚”实践队的队员们演示长鼓舞的鼓点体系。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每一次鼓槌落下,都仿佛在叩击历史的回音。

(图为鼓王唐桥辛二公的老家)

(图为油岭村墙绘简介唐桥辛二公的内容)

  在现场,唐桥辛二公的讲述和教学生动展现了长鼓舞的深厚底蕴。

(图为队员在询问唐桥辛二公手中长鼓的故事)

千年鼓声,承载瑶族记忆

鼓槌落处,不仅是木与皮的碰撞,更是千年岁月的回响。瑶族先民的迁徙足迹、狩猎号子与祭祀仪式,都铭刻在这方寸鼓面间。

“我是1941年出生,1952年开始学习长鼓舞。”据唐桥辛二公所述,他从11岁起便跟随长辈学习长鼓舞,至今已逾70年,当前使用的长鼓是其舞艺生涯中的第四套长鼓。“我爸爸跟我说,人虽穷但不怕,让我一定要学会长鼓舞,并且要坚持到底。”他回忆道。

长鼓舞不仅是舞蹈,更是瑶族文化的活态记忆。唐桥辛二公抚摸着鼓面,向队员们回忆道:传统长鼓舞原有三十六套七十二节,可当年师傅传艺时,只传给他八套二十四节——八套二十四节,数量虽少,却系统涵盖了长鼓舞的基本舞步,浓缩了长鼓舞的精华。除此之外,长鼓舞的动作既模仿自然万物,又融入生活劳作,风格或粗犷豪迈,或含蓄细腻。

“这鼓身一头粗一头细,粗头击出‘追兽’声,细头敲出‘唤伴’音。”唐桥辛二公向队员们展示长鼓构造时,主动将鼓递予队员尝试。队员梁栩源初次握鼓时动作生涩,老人立即俯身指导:“手腕要像山间的藤条,活而不软。”在其手把手纠正下,队员的鼓点逐渐有了节奏起伏。

“长鼓舞的每一个动作都藏着瑶山的影子。”唐桥辛二公起身示范“爬山步”“摘果势”,并邀请队员们围成圆圈学习基础舞步“围猎步”。“左脚踩‘咚’是踏石,右脚跟‘啪’是过溪。”他一边喊着节拍,一边调整队员的步频,二十分钟的互动教学后,队员们虽额头渗汗,却对“动作源于生活”有了直观体会。

(图为油岭村里有关瑶族文化的墙绘)

  鼓声暂歇,队员们针对前几日所看的长鼓舞表演向唐桥辛二公提出疑问:不同地区的长鼓舞风格有何差异?

“生活的地区不同,不同地区的瑶族先祖遇到的事物不一样,所以对大自然的模仿也不尽相同。”唐桥辛二公回答道,“所用的长鼓是一样的,但不同地区在舞步和队形编排上拥有各自的特色,如油岭长鼓舞以粗犷豪放著称,而寨南长鼓舞则更显细腻灵活。”

“前几天你们在顺德文化广场看到的油岭长鼓舞表演就是由我带队去的。”他的家人补充道。

从祭祀到舞台,长鼓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谈及长鼓舞的传承现状,唐桥辛二公指出;“过去,长鼓舞作为祭祀与庆典的核心仪式,主要在‘耍歌堂’等传统节庆中表演。”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长鼓舞不再局限于特定场合,在节假日成为村民们自发表演的项目,或由团队带队外出展示,拓宽了传播渠道,让长鼓舞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

(图为唐桥辛二公正在回忆长鼓舞以前的故事)

据唐桥辛二公介绍,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长鼓舞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元。

在推广传播方面,当地文旅部门积极邀请他们参与拍摄当地文旅宣传片,在其中融入长鼓舞元素,同时,每逢暑期,油岭村都会接待众多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学生们通过拍摄长鼓舞表演视频并发布到互联网上,有效提升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传承教育方面,当地教育部门通过开设长鼓舞特色课程、设立基础兴趣班等方式,既培养了青少年传承群体,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机会。

“很多学校会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阿公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总是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走进校园,亲自教授学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唐桥辛二公的家人补充道。

(图为唐桥辛二公在为队员们讲述他去北京表演的故事)

采访结束后,唐桥辛二公邀请队员参观二楼储藏室。室内陈列着一套大鼓,大鼓旁的架子上装满了唐桥辛二公多年来所获得的奖牌、奖杯和荣誉证书,墙面则悬挂着锦旗、阿公到北京表演时的照片及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合影。

(图为唐桥辛二公所获得的部分荣誉)

“这个是我们县文化局举办的长鼓舞大赛,五次了,五次都是我们队伍拿第一。”唐桥辛二公看着放在桌上的荣誉,一边回忆一边自豪地向队员们分享,“1991年中秋,我们舞团还去北京圆明园表演了。”

除此之外,唐桥辛二公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的重要传播者。他曾带领舞团,以高水准的艺术呈现走出国门,以精湛技艺向世界展示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阿公还应邀去新加坡表演过呢。”唐桥辛二公的家人补充道。

鼓声不息,文化永续

临别时,队员们邀请唐桥辛二公合影,他特意让大家手持鼓槌:“记住这鼓点的重量,就是记住瑶乡的根。”老人还与实践队约定,明年暑期教队员们跳完整的“丰收舞”,“到时候用那面大鼓,让你们听听什么是真正的‘瑶山声浪’。”


(图为队员与唐桥辛二公在其家门口的合照)

此次互动交流,让队员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通过一代代人的亲手实践,让文化在触摸与共鸣中生生不息。如今,年逾古稀的唐桥辛二公依然精神矍铄,每当鼓槌落下,他的眼中仍闪烁着热情。在他看来,长鼓舞不仅是瑶族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珍贵遗产。随着传承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拓展,这门古老艺术正焕发新生,让世界听见瑶山鼓声,感受千年文化的脉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符耀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