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踏访盐碱滩 探索乡村农业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17 0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淑文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踏访盐碱滩 探索乡村农业振兴路

2025年7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深入东营市垦利区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以"调研黄河盐碱地 科技赋能产业兴"为主题,通过数据采集与专家访谈、深度调研学习,探寻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垦利密码"。

图为调研队进入示范基地参观。(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科技破壁:耐盐品种筑牢产业根基

在含盐量高达3.8‰-6.4‰的重度盐碱区,44个玉米品种对比筛选试验田震撼呈现。通过恰当的试验设计,玉米优良品种在田中得以有效筛选。大豆试验田中的“中黄357"在含盐量5.8‰环境下,通过智能播种(6kg/亩种肥同播)和精准化控,实现亩产210公斤,蛋白质含量达38.5%,较常规品种增产30%,且能够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通过芦笋-育苗移栽、碱蓬-条播、育苗移裁等栽培方式对耐盐碱的高值蔬菜新品种进行选育,高效且精准地培育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例如芦笋通过"青苗移栽"技术成活率提升至85%,碱蓬"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梯度栽培使土壤有机质提升23%。

图为盐碱地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工作。(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模式革新:循环农业激活生态价值

基地创新图谱令队员目不暇接:油菜生物改良试验田在含盐量5.3‰-16.4‰的土壤上绽放绿意,傅廷栋院士团队的5种混播模式(覆膜/微垄/混作等)正探索盐碱地绿肥新路径;水稻-牧草轮作试验区采用硬盘育秧、机械精播(30cm×14cm规格),使盐碱水田亩产增值;碱蓬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通过不同"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梯度配比进行试验设计,例如通过6种梯度配比试验,T3组(复合肥50kg+生物有机肥400kg/亩)鲜草产量达1.2吨/亩,土壤盐分降低19%。土壤有机质得到有效提升。

图为盐碱地试验区。(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智慧赋能:数据链驱动产业升级

黄河三角洲上,无人机在试验田呼啸而过,60个玉米品种的耐盐碱性状被鉴定解析。结合多光谱无人机遥感生成三维模型,通过数据分析玉米品种耐盐碱性能差异。还有通过喷施不同成分制剂研究提高玉米耐盐碱能力的化控产品,如耐盐化控产品试验中,"抗逆诱导剂"处理组较对照组增产17.3%,水肥利用效率提升28%。秸秆条带深还田阻盐技术使中度盐碱地玉米出苗率提升至91%,该技术配合种肥同播-水肥调控-遥感监测'智慧系统,研究秸秆阻盐培肥的生理机制,实现轻度盐碱地玉米亩节水,在轻度盐碱地探索创新模式,助力产业增值。

图为调研队与盐碱地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合照。(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当夕阳染红万亩试验田,调研队在与专家的交流和置身试验田的学习中获取农业发展新数据和新技术。大豆、小麦和玉米,到各种蔬菜和高粱优良耐盐碱品种,科技、试验模式和智慧技术等各种创新赋能方式将黄河盐碱地上的特色农产品筛选、培育和推广,将盐碱地作为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的潜力大大提高。垦利区64.5万亩盐碱地正以科技赋能实现"逆袭":近三年推广盐碱良种25万亩,粮食总产增幅达4.9%,高于全国增速3.6个百分点。这支把论文"写"在盐碱滩上的青年队伍,正学习和探索乡村农业特色发展的振兴之路,用科技之犁唤醒"后备粮仓"的丰产潜能。

(通讯员 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郑淑文 田卓颖 李姝 王泽涵 杨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淑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