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实践队走进杏花镇开展普通话教学

发布时间:2025-08-17 00: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梓珊 徐夕茹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老师,‘知识’的翘舌音我终于读准啦!”在肇庆市杏花镇文化中心的活动室里,五年级学生小雨兴奋地向队员林思可展示。近日,百千万工程向阳实践队联合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开展“推普助学,粤韵寻根”普通话公益课程,为五六年级的乡村儿童送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言“成长课”。

肇庆杏花镇作为粤语发源地之一,方言在当地有着极高的使用率。长久以来,老一辈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鲜少使用普通话,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直接导致当地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欠佳,发音不标准的情况较为普遍。

向阳实践队由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志愿者组成,始终聚焦“城乡共育,赋能成长”,助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乡村儿童在普通话表达、阅读积累、自信沟通中存在的需求,实践队结合当地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基础巩固+趣味互动+实践表达”的课程体系。

“我们深知粤语是珍贵的文化根脉,推广普通话绝非替代,而是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天地的钥匙。”队员林思可在课程设计时强调兼顾粤语与普通话的学习。课堂特意穿插了粤普发音对比环节,既明确普通话语音规范,也尊重地方语言文化价值,化解了部分家长对“推普废粤”的担忧。

▲图为队员林思可正在进行教学

“以前读课文总怕读错被同学笑,现在跟着老师练绕口令、当小记者、演情景剧,我敢在全班面前讲故事啦!”六年级学生卢同学性格腼腆,课程中却主动报名参加“班级小记者”模拟活动,当着多位同学的面完成了采访,获得了满堂掌声。

▲图为卢同学担任小记者进行采访

最具创意的“声调操”环节,让抽象的声调变得生动形象。声调作为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声调学习始终是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教学难点,队员林思可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巧妙地将汉语四声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创编出了极具创意的“声调操”:一声时双手平举如“地平线”,二声时手臂斜向上扬,三声时双手齐上扬,四声时手臂垂直下落。孩子们边做动作边朗读,原本容易混淆的声调在肢体律动中逐渐清晰。“以前读课文总把‘马’读成平声,现在做着动作读,一下子就记住三声要拐弯了!”六年级学生严同学边演示边分享心得。实践队队员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中建立了对声调的直观感受,将枯燥的规则转化为生动体验,帮助孩子们更轻松、更牢固地掌握汉语语音精髓。

▲图为孩子们跳声调操

此次普通话课程是“百千万工程”向阳实践队“城乡共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不仅帮助乡村儿童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通过标准语言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信。“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对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说好普通话能让他们在升学、成长中更有底气。”文教队长李嘉宁表示,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优化课程,加入“普通话+传统文化”“普通话+科学表达”等主题,通过朗诵活动、小小夏令营等形式,让标准语言成为乡村儿童成长路上的坚实助力。

语言是沟通的桥,当桥的两端都足够坚实,才能够让不同地域的心灵紧密相连,让文化的溪流在交流中奔涌向前。当杏花镇的孩子们既能自信地用普通话与世界对话,又能自豪地传承家乡的粤语韵味时,这座桥便真正成为了承载梦想、通往未来的坦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夕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