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序曲渐次奏响,南通大学 "芽儿青" 文化艺术服务团的青年们于8月3日至10日,带着长江三角洲的朝气,跨越 3800 公里的山川湖海,在拉萨药王山社区的街巷里,写下了一封关于青春与治理的答卷。"青春聚力" 是行动的注脚,"同心桑格" 是情感的底色,这场跨越山河的实践,让汉藏青年在社区治理的旷野上,共同播撒下团结与进步的种子。
南通大学 “芽儿青” 文化艺术服务团的拉萨之行,不是一场简单的志愿服务。当通大青年们的 “志愿红” 与藏地的经幡交相辉映,背后是汉藏青年对社区治理的共同探索:如何让圣地的秩序与烟火和谐共生?如何让社区的活力从 “管理” 走向 “共建”?这场跨越 3800 公里的实践,藏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青春答案。
用青春笔触,绘就精细化治理的 "工笔画"
布达拉宫脚下的烟火气,藏着社区治理最细腻的考题。如何让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市井的热闹和谐共生?"芽儿青" 的青年们给出了属于青春的答案 —— 用 "绣花功夫" 替代 "粗放管理"。
队员们跟着社区工作人员穿梭在转经道旁的摊位间,不是简单劝导,而是蹲下身记录:藏族阿妈甜茶摊的每日出摊时长、尼泊尔手工艺品店的客流高峰、本地居民最常光顾的藏面摊位置。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不同时段的现场照片,笔记本上记着藏汉双语的摊位信息,这些碎片化的细节最终凝结成 "动态管理档案"。当团队提出 "游客高峰时段分流引导"" 设置双语价目牌规范经营 " 等建议时,这份带着青春温度的方案,让社区治理有了更精准的坐标。
社区老社工尼玛说:"这些孩子教会我们,管理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像调酥油茶一样,慢慢找到最合适的配比。" 在这场跨越 3800 公里的经验对话里,"精细化" 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经幡飘动时,摊位的恰到好处的距离。
以活力为桥,搭建社区共情的 "连心场"
宗角禄康公园的欢呼声,藏着社区治理最温暖的密码。当 "运动竞赛" 的哨声响起,跳绳的弧线、扳手腕的较劲、毽子的翻飞,让公园变成了汉藏居民共舞的舞台。
"芽儿青" 的队员们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的 "组织者",而是主动融入,做起了 "文化翻译官"。他们学跳锅庄舞的节奏,主动参与各类藏族竞赛项目,邀请社区老阿妈担任 "荣誉裁判"。奖品设置藏着巧思:智能高压锅适配高原气压,印着 "健康" 字样的跳绳用汉藏双语书写,这些细节让居民们觉得 "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当藏族少年次仁接过一等奖时,用刚学会的汉语喊出 "谢谢";当汉族队员与藏族大叔扳手腕时的憨态引来哄笑,这场活动早已超越了竞技本身。社区党支部书记感慨:"青年人用活力打通了心与心的墙,原来治理的温度,就藏在大家一起笑出声的瞬间里。"
治理智慧的共筑:从 “过客” 到 “同行者”
座谈会上,“芽儿青” 成员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段话:“藏民喜欢在社区广场晒青稞,能不能把晾晒区和健身区做弹性设计?” 这不是一个外来者的 “建议”,而是基于 7 天蹲点观察的 “共情提案”。
这场总结会没有停留在 “感谢与告别”,而是变成了一场治理智慧的 “头脑风暴”。青年们提出的 “社区文化角” 设想 —— 既有汉地的书法展示,也有藏式唐卡体验,立刻得到社区的响应;社区工作人员分享的 “节庆管理经验”,也被青年们记在本子上:“可以借鉴到南通的民族社区治理中”。
这正是跨越 3800 公里的意义:治理从来不是 “异地经验的搬运”,而是 “在地智慧的共筑”。当 “芽儿青” 的青年们带着药王山的治理故事回到南通,当药王山社区的社工们开始尝试 “错峰经营” 的新思路,这场对话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当汉藏青年并肩站在社区治理的前沿,3800 公里的距离,便已化作心与心的同频共振。社区治理的升级,从来不是靠 “外来的药方”,而是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着对 “美好生活” 的共同向往,坐在一起找答案。从长江入海口到雪域高原,从 “管理” 到 “共建”,这场青春实践证明:最好的治理,永远始于人与人的真诚相遇,终于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这场拉萨之行,团队以9天、17场活动、80余小时服务,在3800米海拔写下青春注脚。是南通大学 "芽儿青" 文化艺术服务团献给西藏六十华诞的礼物,更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青春探索。从精细管理到活力共建,从经验互鉴到情感交融,"芽儿青" 的故事证明:最好的治理,永远始于青春的担当,成于同心的力量。而这,正是 "青春聚力 同心格桑" 最深刻的内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倩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