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暑期支教实践,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无为市泥汊镇“享学”志愿服务团前往泥汊镇日新村邢朝庆红色收藏馆,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将历史寻根与支教实践紧密结合,在革命热土上感悟初心使命,为当地儿童精心打造浸润式红色课堂,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下乡”服务宗旨。
触摸历史印记,感悟信仰力量
无为市泥汊镇,是渡江第一船始发地,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邢朝庆红色收藏馆——这座承载着泥土气息与烽火记忆的民间展馆中可见一斑。馆内,褶旧的家书记录着无为籍战士“为国尽忠”的铮铮誓言;斑驳的支前用具——磨损的扁担、破旧的独轮车配件,无声见证着老区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鱼水情深;泛黄的《拂晓报》、新四军七师在皖江的战斗记录等珍贵史料,将宏大的革命史具象为脚下这片热土的壮烈过往;雷锋、焦裕禄等模范人物专题展区,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奉献光芒。邢朝庆先生动情的讲述,让静默的文物焕发新生。志愿者们屏息凝神,指尖轻触展柜,目光在承载血火记忆的物件间流连,深刻体悟着信仰的磅礴伟力。
这座收藏馆如同一部无声的乡土教材。对“享学”志愿者们而言,此行不仅是一次直抵心灵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力量的凝聚。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肩负着为孩子们点亮精神灯塔、播撒红色火种的时代使命。“革命文物无声,但传递的精神震耳欲聋。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土地上,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国育才的初心,要用所学知识服务基层,培育新人。”志愿服务团队长陈孜凡深有感触地说。
活化红色资源,赋能支教实践
这份源自乡土深处的精神震撼,迅速转化为赋能支教实践的生动探索。“享学”志愿者们将收藏馆中的所见所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巧妙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素材。在当地支教点的课堂上,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将一封封家书背后的家国情怀、一件件支前用具承载的奉献精神、一位位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精心设计成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能共鸣的红色故事和互动环节。他们通过将家国情怀“故事化”、奉献精神“体验化”、榜样力量“形象化”,让冰冷的史料在孩子们心中变得有温度、可触摸。知识的传递与信仰的传承在琅琅童声中交融共振,红色种子悄然在孩童的心间播撒。
深化青春使命,接续奋斗华章
此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革命历史的源头活水中深化了责任担当。它启迪着他们将教育学专业智慧与地方深厚的红色资源禀赋有机融合。“享学”志愿者们积极探索立足乡土、活化历史、赋能未来的实践新路径,力求让每一节课堂都成为浇灌精神沃土的清泉。当“享学”志愿者们满载历史的回响重返三尺讲台,革命精神与青春使命在支教一线交汇。他们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让琅琅书声成为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响。在粉笔与童声的交织间,红色基因正以青春之名赓续传承,为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撰文|潘瑜
图片|宫诗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