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文学院“青禾诗语服务队”的研究生们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中心小学,以诗词为媒介组织开展多样活动,从内容到节奏韵律,从飞花令的游戏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声,他们试图把诗词的韵律与生活的气息结合,轻轻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努力让陶湾镇的同学们从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图为同学们回答问题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显羞怯,可当“花”字令一出,一句“花落知多少”的清脆童音便如春泉般迸发出来,随后纷纷扬扬,孩子们开始踊跃争抢,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黄四娘家花满蹊”、“映日荷花别样红”……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笑意盈面,把一个个字句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孩子们的声音清亮如溪,有的急得直拍桌子,有的努力踮着脚举手,这些诗句也愈发鲜活。围绕“春”字,同学们大声说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或“二月春风似剪刀”,或“春风不度玉门关”,他们努力挖掘自己学过的诗词,舒展着知识的青翠。在小小教室里,诗词的种子如同乘着无形之风,轻盈飘落在每个孩子的心上。
图为同学们围坐在草地上
随后大家来到初夏的草地上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绿色充盈眼眸,令人心旷神怡。队员王一向大家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学的这首歌,作者是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想念远方的弟弟。同学们有没有想念的人?”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诗词的感受,有同学袒露自己真挚的情感:“我哥哥在外面打工,很久才会回来一次,我很想他。”诗词跨越近千年,将人们的情感共通串联。同学们围坐在草地上,队员王一站在中央,一句句教唱起苏轼那穿越近千年的《水调歌头》,大家一起歌唱苏轼千年前的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轻柔的歌声飘扬在山间草地,彷佛带来阵阵凉风,吹拂心间。孩子们的眼眸亮如星辰,稚嫩的童声执着地追赶着古人旷达的词魂。
车窗外的田野正铺展着初夏的嫩绿,服务队的队员们相信,这次短暂的相遇不是结束。当陶湾镇的孩子们看见荷花时,会想起 “小荷才露尖尖角”;当中秋月圆时,“但愿人长久”的旋律会轻轻从心底升起,当春燕啁啾着掠过屋檐,“几处早莺争暖树”的诗句定会脱口而出——这便是诗词点石成金的永恒力量。它将平凡的日子轻轻托起,赋予其飞翔的翅膀;它让山野间质朴的童年,得以张开双臂,深情拥抱那跨越千载依旧温热的古老文明。
供稿:刘艺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刘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