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伞绘心 艺暖泸州 —— 西南医科大学“春蕾艺愈少年心,纸伞情绘志愿行团队创新融合非遗文化与艺术疗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6 18: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89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7日至14日,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春蕾艺愈少年心,纸伞情绘志愿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及龙马潭区龙祥社区、大驿坝社区,以国家级非遗分水油纸伞为纽带,创新融合传统文化与“叙事疗法-具身感受-艺术疗愈”三阶艺术疗愈理念,为当地儿童带来一场为期8天的“心理+美育”双轨实践活动。18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创作,让千年非遗成为滋养心灵的载体,让艺术疗愈点亮少年心田。

图1 合照

一、分水岭启程:竹骨承文脉 伞面绘初心

实践首站落在分水油纸伞的故乡——江阳区分水岭镇,探索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融合路径。

活动伊始,“雨点变奏”游戏打破了初见的拘谨。孩子们随着志愿者的指令用肢体律动模拟雨声,出错时的大方自我介绍让活动室充满欢笑。“触竹识韧”环节里,志愿者将光滑的竹片分发给孩子们,在指尖感受竹子的坚韧纹理,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大家编织竹扇,从穿篾到固定,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伞面涂鸦”环节成为情绪表达的窗口。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用线条描绘心情:“开心的时候是折线,像砰砰跳动的心跳;难过的时候线条弯弯的,像一团毛线团。”在笔触起落间,孩子们学会感知情绪、用艺术语言表达情绪。

图2 分水岭镇儿童进行伞绘活动

二、社区深耕:三阶疗愈法 共情共成长

7月8日起,实践队先后走进龙祥社区与大驿坝社区,以“叙事疗法-具身感受-艺术疗愈”三阶框架深化活动,让情绪表达从个体延伸至集体,让文化认识从了解走向体验。

叙事表达环节中,“击鼓传伞”游戏成为情绪分享的桥梁。油纸伞在音乐中流转,停在谁手中,谁便站起来讲述自己的情绪故事。“昨天妈妈给我买了新书包,我特别开心!”孩子们的童言童语中,藏着最真实的情绪。“伞下表情传递”则用非语言方式搭建信任,孩子们在伞下传递惊喜、难过等表情,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默契,小小的伞下空间成了培育信任的“秘密基地”。

图3 儿童进行表情传递

具身感受环节让情绪“看得见、摸得着”。“心灵怪兽黏土”活动中, “你们心中的情绪是什么样子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用黏土捏出自己的情绪怪兽,并为自己的怪兽添加装饰,在创作中理解“情绪可以转化”的道理。在“伞舞律动”里,孩子们手持画好的油纸伞,跟随口令开合、蹲起,伞面起伏如协调的彩色海浪,肢体的舒展让压力悄然释放。

图4 儿童进行伞舞律动

艺术疗愈环节在集体创作中推向高潮。“同心绘梦伞”活动中,孩子们围绕“我心中的美好世界”主题分组合作。大驿坝社区的小组里,有人负责画蓝天,有人专注描花草;龙祥社区的孩子们将黏土“情绪怪兽”搬到伞面,一把把油纸伞变成了集体情绪的画布。从“我想画”到“我们一起画”,协作的愉悦让孩子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也让非遗载体成为联结心灵的纽带。

图5 儿童合作同心绘梦伞

三、成效与展望:非遗载心意 艺愈向未来

8天实践里,志愿者们带领90余名儿童完成110余件油纸伞作品,活动照片在社区平台获2次报道。团队采取问卷调查形式,量化孩子们在活动开展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青少年传统文化认同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前后测对比显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均取得显著提升,这印证了“非遗+疗愈”模式的实效。

从分水岭的竹片触感,到社区的集体伞舞;从个体的情绪线条,到集体的梦想画卷,实践队让油纸伞完成了从“非遗物件”到“心理容器”的转变。正如志愿者日记中所写:“当孩子说‘这把伞记得我的开心’,我们便懂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正通过心灵的共鸣悄悄生长。”

图6 儿童分享故事

此次实践不仅是“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社区儿童心理健康促进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非遗技艺赋能心理韧性”模式,让油纸伞的弧度里,不仅承托着传统文化的重量,更盛满少年成长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