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时光织梦突击队:产业绿浪与人烟暖色,共绘振兴长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14: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70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春风里,广州南方学院时光织梦突击队进一步深入清泰村的田野与市集。队员们背着相机、操控着无人机,穿梭在晨光与暮色中,只为捕捉那些藏在泥土里的振兴故事,它们来自菜农的晨露沾衣,来自基地的绿浪翻滚,更来自街巷里升腾的生活热气。这些故事被队员们定格成影像,让田园的风声与市集的吆喝在时光里久久回荡。

团队介绍

时光织梦突击队由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融媒体中心成员罗雅琳、王莉静、晏新航、江语琪、陈尚豪、何瑾、邱杰、邓慧莹、石佳玉九名同学组成,并由商学院谢丹凤老师、文俊杰老师、韩露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团队配备多台专业摄影相机、无人机及录音设备,人手一台电脑,硬件配置扎实。团队为顺利完成本次行动,从7月8号到7月12号不间断的收集乡村风光和人文景象。从清晨的早市跟拍午后的田园航拍,从素材整理到后期剪辑,成员们各司其职、默契配合,用镜头与文字编织出乡村产业与生活的鲜活图景。

早市烟火:晨光里的市井长卷

天刚破晓,“菜集·人和市场”已浸在湿润的晨光里。队员们踩着露水赶到时,商贩们正扛着沉甸甸的蔬菜筐穿梭,三轮车旁的青菜、瓜果堆成小山,清新的泥土气息混着早餐店的蒸汽扑面而来。镜头追着忙碌的身影:早餐店阿姨边揉面边招呼“靓仔靓女来喝豆浆”,手腕翻飞间,面团在案板上拍出规律的声响;卖丝瓜的阿婆蹲在竹筐旁,把沾着晨露的瓜蒂一一剪去,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穿蓝布衫的大叔提着秤杆穿梭,“三块五一斤”的吆喝声与收款码到账的声响交织成最生动的晨曲。

摄影同学们举着相机蹲在角落,抓拍讨价还价时的爽朗笑脸,定格递过塑料袋的瞬间,连裤脚沾着的泥点都成了早市赠予的勋章。这些素材像一串珍珠,串起了清泰村最鲜活的生活脉搏。

田园新景:镜头下的产业画卷

队员们深入清泰村果蔬基地,穿行于绿意盎然的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果蔬种植模式、产业发展现状,与书记交流实时情况,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鲜活成果。

清泰村下辖的矮岗村,有一处诚荣蔬菜基地。其创始人是该村村民,一位对家乡有重大贡献的乡贤。基地所属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清泰村委矮岗村婆园,主营业务为农产品种植、农作物养殖及农业休闲。

这位乡贤在外致富后,选择回乡投身建设。目前基地已整合300亩土地,计划再拓展2500亩,朝着农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基地的建立带来多重收益:一是盘活了村内闲置土地;二是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同时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现有80名本村村民在此务工,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尤其缓解了大龄村民的就业与经济压力。

街巷定格:门扉后的生活温度

日常的走村串巷,相机镜头总被突然敞开的木门吸引。矮岗村的老巷里,五三年生的王爷爷在墙角剥新收的花生,满是老茧的手抚过饱满的荚果,“每天五点起身忙活,花生榨油、叶柄还田”,话里藏着对土地的珍视,也展现着劳动者的勤恳与淳朴。

经常碰面送饭的阿姨,额头渗着细汗,手里提着给长者食堂老人准备的热饭。“女儿嫁去广西,小孙子留在家,乖得很”细问才知,她家也有难处,却总把热忱给了别人,她用每天往返的脚步丈量着村落的距离,把责任装进饭盒,把乐观写在脸上,这份温暖被镜头悄悄记下。

有户人家的天井里,祖孙俩正晒黄皮干,阳光透过竹筛落在银白的发丝上,孩童趴在门槛上数蚂蚁,祖孙俩的侧脸在夕阳里连成温暖的弧线。暮色降临时,相机里多百张笑脸,这些照片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清泰村最本真的生活模样。

暮色里,队员们将素材导入电脑,早市的吆喝、田间的虫鸣、街巷的笑语渐渐织成有声的时光。这些故事里,有劳作的坚守,有产业的活力,更有生活的温度。它们不是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像清泰村的老榕树,根扎在泥土里,叶向着阳光生长。

正如“百千万工程”的深意: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藏在每一滴汗水里,藏在每一次坚守中,藏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信念里。而队员们是时光的记录者,当这些影像在屏幕上闪烁时,仿佛能听见清泰村的未来——正踏着这些故事的节拍,一步步走来。(江语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