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安徽财经大学“非遗智影团”的队员们响应学校“AI + 数字非遗”主题社会实践号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与数字技术赋能的决心,踏上前往安徽省岳西县的非遗调研征程,旨在用数字技术为千年桑皮纸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与传承人交流 触摸桑皮纸历史脉络
抵达岳西县官庄镇后,实践团受到了当地传承人刘同烟与村民们的热情迎接。起初,队员们对于如何将数字技术与桑皮纸技艺结合还存在些许困惑,在与刘同烟的交流中,他们逐渐理清了思路。
刘同烟详细介绍了桑皮纸的悠久历史,它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以野生桑皮为原料,其制作技艺传承已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制作工艺上,桑皮纸的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共有30多道工序,从初送到蒸皮、洗添、筛遍,到后续的踏柔、笫选、过我等,每一步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
同时,传承人们也提到了桑皮纸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如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较长,年轻一代愿意投入学习的人较少等。但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非遗的重视,桑皮纸技艺有了被更多人了解的机会。通过这次交流,实践团对桑皮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感受到了传承人们坚守技艺的不易。
深入调研 探索桑皮纸技艺的数字传承之路
随后,实践团与手艺人王柏林围坐在一起,对调研细节反复推敲,从高清摄像设备的调试方案到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都体现了他们对此次调研的郑重态度。
实践团还走进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深入了解七十二道制作工序的具体操作。队员们看到,手艺人专注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从选料到最终成纸,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在与当地居民的采访中,队员们收集到了许多关于桑皮纸的民间故事和使用场景,这些都让桑皮纸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此次调研,“非遗智影团”围绕“技艺记录”“文化挖掘”“数字赋能”三大模块展开工作。他们用专业设备多角度拍摄制作工序,为AI建模积累素材;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收集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内涵;还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非遗档案库、开发文创产品等。
此次岳西之行,让“非遗智影团”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桑皮纸技艺的独特价值。无论是与传承人的交流,还是在基地的实地调研,都让他们对桑皮纸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用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传承的信念。
撰文 | 郭佳佳
图片 | 杨益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