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青耕山海团队分支——“青耕”仫佬实践团的一群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在天津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和政治与行政学院毕宏音教授、王晓博书记、高圆圆老师的指导下怀揣着知识的种子、满腔的热情与对文旅工作的热忱,于8月3日至8日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文旅兴乡为主题,以青年视角深入探寻罗城文旅发展的脉动,为讲好罗城文化故事尽一份青春力量,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拂过仫佬山乡的青山绿水,留下一段动人的青春篇章。
巧思文创:仫佬文化符号解码激活
从灵感迸发,到巧思碰撞,再到潜心打磨,“青耕”仫佬实践团成员解码激活仫佬族文化符号并提炼元素,历时近一个月,原创出罗城系列文创作品。包括“秀美罗城”旅游导览手册、罗城专属IP形象“凤凰小娃”、“牛皮菜饱饱”表情包、镂空打卡文创卡。文创作品形态各异,功能多样,转化空间大,体现着团队的匠心独运。
(图为实践团文创作品)
“为达到最佳效果,‘凤凰小娃’的设计更换了3版,‘秀美罗城’旅游导览手册经历了26次调整。只求这些源于罗城的创意作品能真正服务于罗城文旅宣传与发展。”在与罗城团县委、县文广体旅局及东门镇、四把镇相关工作人员召开的座谈会上,领队朱丹煜介绍团队文创时这样说道。罗城团县委书记表示:“能从这些文创作品里充分体会到团队成员的用情用心。”
实践团成员带着自己的文创作品,踏遍罗城的文旅脉络。“当我们看到倾注心血的文创样品,被带入罗城秀美场景发挥实效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刘晴宜、贺鈞、潘宇玥、胡展翼等参与文创设计的成员感慨良深。
(图为实践团与县团委、县文广和东门镇、四把镇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会)
(图为东门镇负责人查看实践团文创作品)
打造契合当前“情绪消费”热点的文创产品,是“青耕”仫佬实践团的创新之举。他们将文创设计原文件全部提供给了罗城县,促进当地文旅宣传推广。县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因地制宜,好好利用。”
青春赋能:仫佬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非遗文化底蕴深厚。
踏入罗城县中石村石围屯,实践团成员不仅沉醉于独特的二声部仫佬古歌,更主动向仫佬族人学唱山歌,同步细致收录音视频,为文旅宣传夯实基础。团队更发挥创意,将“感恩党,跟党走”信念及实用普法、反诈知识巧妙融入山歌歌词。这一创新改编,让古老非遗唱响时代新声,焕发蓬勃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仫佬族人齐唱改编版山歌)
(图为实践团与仫佬族人合影)
实践团走进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拜访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通过交流深入理解了罗老师文创产品中的仫佬文化寓意。展台上融合剪纸元素的香囊、扇子、服饰等文创产品,令团队成员深受启发。团队邀请罗老师拍摄了创意转场短视频,巧妙结合剪纸艺术与现代元素,风格轻松活泼,易于传播。“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感谢你们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帮我们仫佬族剪纸文化传播得更远。”罗老师笑着说。
(图为实践团聆听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介绍仫佬剪纸文创服饰)
(图为实践团与罗华清老师一起拍摄短视频)
在仫佬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谢秀荣老师的工作室,谢老师悉心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基础绣法,并深入介绍了独特的高难度马尾绣技法。“专挑一件事学精学透,肯下功夫,不可能学不成的。”谢老师这句坚定有力的话,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成员主动耐心教授谢老师使用“剪映”等新媒体工具,助力她更好地运用抖音等平台拓展仫佬族刺绣的传播渠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谢秀荣老师使用新媒体工具)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切体悟了仫佬族非遗的独特魅力,并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激活其当代生命力,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团队通过创新改编山歌、策划制作短视频、传授新媒体技能等具体行动,切实助力仫佬族山歌、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增强时代吸引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数字化多元传播方式,致力于让仫佬族瑰丽的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
深度调研:仫佬文旅融合崭新篇章
“青耕”仫佬实践团紧扣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深入走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石围古村以及国家级4A景区棉花天坑、成龙湖公园,开展扎实的实地研学。
在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参观与聆听专业讲解,仿佛触碰到了仫佬族人真实的生活轨迹,深度了解了仫佬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精髓。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深化了团队对仫佬文化根基与发展脉络的理解。
(图实践团参观罗城仫佬族博物馆)
深入基层是调研的关键一环。实践团专程前往仫佬族人口占比约95%的中石村,与村委会进行座谈。银联助副支书说:“看到你们这些年轻大学生过来,我们特别高兴,为我们仫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与中石村村委开展座谈会)
(图为实践团与中石村村委合影)
聚焦景区,把握文旅融合现状。在棉花天坑景区,实践团主动访谈当地居民与游客,收集真实体验反馈;观察特色产品馆的运营与销售;梳理景区文旅宣传策略。在成龙湖公园,团队则潜心研习于成龙廉政文化,感悟其精神内涵。
这一系列实地调研,为团队后续分析文旅融合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棉花天坑景区开展调研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成龙湖公园开展研学活动)
创意拍摄:仫佬千年风情绘声绘色
作为实践成果的重要转化,“青耕”仫佬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春创意,策划并拍摄了仫佬族文化主题奇幻短片《仫佬有灵》,以更生动新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仫佬族文化。
团队成员李明佳、王妍希等深度参与编剧工作,精心构思了“自媒体大学生偶遇灵魂体仫佬族女孩”的奇幻设定,让博物馆文物“开口”科普,让仫佬族女孩生动传递其凤凰信仰、民居构造、民俗活动等核心文化,展现了仫佬族的精神内核。
《仫佬有灵》的创作与拍摄,是实践团将实地调研、情感体悟转化为创新传播成果的积极探索。参演的吴莉娜、刘帅君,拍摄的林玥彤、高雨涵,剪辑的陈怡霖、黎嘉欣等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均表示“能实打实地为仫佬文化传播做出我们的一些贡献,就觉得特别自豪。”该短片不仅是实践内容的艺术化呈现,而且为仫佬族文化在更广阔舞台上焕发新生开辟了新的可能。
(组图为实践团开展拍摄工作)
除此之外,实践团紧跟热门短视频剪辑模板,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自然风光与地标建筑为素材,拍摄制作了色彩卡点视频,收录了立体鲜活的罗城风光,让更多人得以看见秀美的罗城。
天津师范大学“青耕”仫佬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仫佬山乡,用智慧笔触描绘文化新韵。从巧思迭出的文创设计赋能文旅宣传,到创新改编与技能传授焕活非遗新生;从深入肌理的扎实调研把握发展需求,到光影交织的创意拍摄拓宽传播路径,每一步实践都凝聚着青年学子的热忱与匠心。他们以切实行动架起仫佬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罗城文旅融合注入了青春动能。这段“青耕”之旅,是智慧赋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动注脚,亦是青年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的响亮宣言。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深耕沃土,共绘少数民族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探索创新,勇于担当作为。
(通讯员:天津师范大学 朱丹煜19177892179,杨柔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柔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