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桥,让梦想在乡土发芽;
以教育为光,让未来在指尖绽放。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10名青年学子组成的“花开未来”乡村支教小队,奔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永丰镇沿溪书院,开展7月6日至7月13日的暑期支教活动。他们以艺术为媒、以知识为桥,助力书院创始人“何奶奶”的乡村教育梦想。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接力,正以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乡村振兴的美育未来。
七月的永丰镇本应在梅雨里浮沉,而那一天烈日灼空,乡间小路上蒸腾的热浪扭曲了远处的风景,仿佛连空气都被烤得发烫。沿溪书院木门“吱呀”推开时,76岁的何凤仙老人望见10个年轻人,他们汗水如雨般滚落,浸透了衣衫。但眼中跳动着朝阳般的热忱,仿佛每一滴汗珠都在阳光下折射出希望的光芒——这场看似狼狈的相遇,却让这座坚守二十载的乡村书院,迎来最明亮的盛夏。
(图为支教小队与书院创始人何奶奶合照)
缀旧成虹 指间生春
“花开未来”支教小队开展了纽扣画、草编工艺体验等艺术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探索材料再造的艺术魅力。在小队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制作了各类风格的纽扣画,有清新的花朵拼贴,也有可爱的小动物造型,让他们在协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通过对不同材质、颜色、形状钮扣的创意组合,孩子们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个人色彩。有的孩子将以颜色为标准将纽扣排列的整整齐齐,有的则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但不同的作品都同样的纯真美丽。纽扣画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娱乐项目,还让他们学习到了构图设计与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在草编课上,支教小队成员则让孩子们学习植物材料的处理与塑形方法。课程虽有一定难度,但抵挡不住孩子们真挚的热忱,有条不紊地编织着小草船。被时代遗忘的钮扣与茅草,在童稚手中重获新生。
(图为孩子们制作纽扣画)
(图为孩子们和他们制作的草船)
质形相生 心手共造
小队成员发现孩子们对手工课有很大兴趣,又安排了叶子怪兽画和纸浆画。孩子们通过叶子和超轻粘土以及画笔,绘制了自己心里的怪兽模样。小队成员先给他们看了许多的范例,在孩子们制作过程中指导他们,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完善。小朋友先观察叶片的纹理、颜色,感受自然的多样。打破怪兽都是可怕的固有印象,再赋予它们独特个性。同时拼贴与绘画的结合,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表达,可以教会孩子发现平凡中的美好,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纸浆画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动手,将湿纸屑作为原料,学习环保再利用理念,动手制作色彩丰富的立体画作,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激发创造力。经过小队成员的帮助,孩子们做出的成果出乎意料的十分出色。
(图为孩子们展示完成的叶子怪兽画)
(图为孩子们制作纸浆画过程)
石载千秋 纸纳星河
书院周围有许多小巧的鹅卵石,小队成员就地取材,教孩子们在石头上作画。孩子们认真清洗石头,构思草图,再仔细上色。小组成员互相帮忙递颜料,讨论点子。老师们穿梭在孩子之间指导绘画。一个小女孩对着一块小石头精雕细琢了快一节课,画出的海边落日栩栩如生。这门课将原本抽象的石头变得生动,同时培养小朋友的想象和动手能力,并体验创作绘画的乐趣。还有衍纸课不仅是一门手工技艺的学习课程,更是一场融合艺术与心灵成长的体验。在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卷、捏、拼贴等操作,有效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
(图为孩子们制作的石头画)
(图为孩子们认真上衍纸课)
刚柔济世 形神共养
在美育课程有序进行的同时,小队也注重运动健康方面的教学——开展八段锦课程。这不仅是对上一届支教团队活动的延续,更是对孩子们毅力的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支教小队首先带孩子们跟着音乐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下来分析每个招式的名称从而让小朋友们更好的理解每个动作,并观察了小朋友们做的过程,对其细节予以指导与纠正像“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边练边讲动作要点,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身体舒展。最后一天孩子们已经可以跟着音乐较为熟练的做完一遍了,何奶奶觉得很欣慰。
强身健体完,支教小队也开展了急救知识课。课上小队成员讲了三十种急救小知识,可以让小朋友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防范于未然,帮助他们增加生活常识。最后带领小朋友学习了绷带包扎和三角巾的包扎方法,孩子们跟着视频以及示范,进行逐步的操作,掌握了不同部位的包扎技巧,提升了应急能力。
(图为孩子们跟随小队成员练习八段锦)
(图为小队成员示范包扎手法)
丈量星辰 笔拓山河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大家经过详细严谨地讨论,决定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安排两节计量小课堂。计量单位在生活中至关重要,掌握计量单位知识,不仅是认知物理世界的基础训练,更是理解标准化的关键环节。小队成员以教育小视频为切入口,小裁缝“阿福”与师傅以同样方法量出了不同结果的小故事来引出统一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让小朋友们动手制作纸质尺子,他们做得都很认真开心。之后用制作的尺子测量身边物品,并交流分享。课堂中简单而又有趣的小实验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与震撼,这不仅唤醒了他们对生活中有关“计量”的认知,也让他们明白统一标准在确保沟通顺畅、交易公平、科学可靠和生活有序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擅长美术专业的支教小队还准备了速写课。首先先让孩子们练习了线条,描了线条的描摹纸;之后学习了透视知识并画一些常见组合几何形体;最后学观察方法用几何形体概括物体并实践。期间实践老师和助教一直在辅导学生如何将线条流畅运用,以及讲解透视。孩子们虽然觉得有些难但还是认真的临摹,培养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兴趣,为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为孩子们进行实验) (图为支教小队示范速写)
青山作别 薪火长明
支教最后一天,何奶奶用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和花生,为这段旅程画上了温暖的句号。全体队员与孩子们围坐书院,笑声与不舍交织,那些稚嫩却真挚的告白——“老师,我会想你们的”“你们一定要回来”——成了支教小队最珍贵的离别赠礼。午后,何奶奶带着支教小队成员登上书院后的青山。立于山巅,看着山下绿浪涌向远方,小队成员更深地领悟到:教育不是短暂的相遇,而是将火种埋进土壤。何奶奶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支教小队七天的奔赴,都在此刻的山风中连成同一首诗——当一代代人接力攀爬这座“教育之山”,终会看见更多孩子走出绵延的群山,而他们的根,永远扎在这片被爱与知识浇灌过的土地。
(图为支教最后一天的茶话会)
(图为书院后山山巅俯瞰的风景)
结语
在盛夏的蝉鸣声中,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花开未来"支教团队的10名成员,在台州临海市永丰镇沿溪书院完成了为期7天的支教之旅。这段短暂却充实的时光里,支教小队与乡村儿童共同书写了一段温暖的教育故事,也在何奶奶的坚守中,深刻体会到教育传承的意义。
本次支教以"心绘未来,花开有声"为主线,设计了涵盖急救技巧、计量知识、非遗手工、自然美育等十门特色课程。孩子们在"钮扣画"课上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创意,在"草编工艺"中感受传统手作的魅力;通过"八段锦"体会中华养生的智慧,在"纸浆画"创作中激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每一天,小队成员都能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从最初的羞涩到主动分享作品,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提问,这些细微的成长让成员们倍感欣慰。
最令人动容的是何奶奶的故事。这位76岁的老人用自家房屋创办书院,二十年如一日地为乡村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她总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想读书,书院的门就不会关。何奶奶二十年的坚守让支教小队明白教育的力量,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则让小队成员们看到希望。
这7天的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与希望的接力。支教小队带走了难忘的回忆,留下了艺术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正如小队的队名"花开未来"所期许的,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接力,乡村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如期而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