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海雅倩、张钰涛)2025年7月9日至16日,宁夏大学勤学笃行志愿团深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开展“双品牌点亮计划”专项实践活动。由法学、生物学、经济学等专业的10名学生组成的实践队,在指导教师禹文杰带领下,通过品牌塑造、文化挖掘与产业赋能,助力窑儿村集体经济发展,并在暑假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收到了来自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委员会赠与的一面锦旗。
一、双品牌建设激活产业潜能
面对窑儿村的宣传瓶颈,实践团创新构建了“产品故事化+科学可视化”宣传体系。团队成员分组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采集胡麻种植、荞麦加工等传统工艺的口述历史,精心制作了《舌尖上的“老味道”》系列微纪录片。镜头真实记录了村民从荞麦播种、磨面到荞麦壳枕芯缝制的匠心,以及古法榨取“垄地香”胡麻油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产品背后蕴含的乡土文化与辛勤智慧,其中《荞麦篇》经关庄乡“薯香关庄”微信公众号转载后,播放量迅速突破千次。同时,团队梳理“保康净”玻璃水的生产标准,设计短视频脚本,直观展示其规范化的生产流程与高效的清洁能力,为品牌增添了科学可信的市场吸引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车间参观学习。通讯员海雅倩摄
二、创新乡村振兴宣传闭环模式
为确保宣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实践团探索形成了“调研-创作-传播-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他们扎根一线,深入“垄地香”种植基地和“保康净”生产车间,亲手参与玻璃水装箱、胡麻油榨取等环节,零距离感受产品特色;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参与集体经济的故事、收入变化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让宣传内容充满温度。团队积极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精心制作的图文、短视频,讲述品牌故事,展示乡村新貌,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窑儿村的区域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与关庄乡政府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农业、村集体经济等情况。通讯员马君利摄
三、“零距离”入户走访 “心贴心”纾困解难
实践活动不仅限于产业赋能。在海原县妇联及乡、村党组织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深入防返贫监测户家中,开展“零距离”入户走访。他们以拉家常的方式,细致了解村民的家庭收入、子女教育、生活困难与发展期望,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同时,面对面向村民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从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防电信诈骗知识普及,到医保养老保险政策、高龄补贴认证流程,都结合身边实例进行生动讲解,将党的关怀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传递到村民心坎里,切实发挥了暖心人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在窑儿村入户进行政策宣讲。通讯员马君利摄
四、青春印记,书写乡村振兴新范式
此次实践是宁夏大学学子以实际行动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时代之问的青春答卷。在窑儿村的土地上,法学、经济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转化为解决品牌塑造、产业分析、科学宣传等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观察和运用社会学方法,团队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蝶变,深刻理解了乡村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战略实施的深远意义。亲历乡村的发展脉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更坚定了服务基层、贡献青春的信念。
宁夏大学勤学笃行志愿团用专业与汗水,在黄土高原上探索出一条“高校智力+乡村产业”双向赋能的振兴新路,生动诠释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的使命担当与蓬勃力量。
图为关庄乡党委书记、窑儿村党支部书记将一面锦旗赠予勤学笃行志愿团。通讯员马如龙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海雅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