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项目成员,在7月14日到7月17日,暂时完成了实践项目的主要任务,在临潼、秦都、鄠邑、灞桥四地完成了实地调研和现场采访等主要活动。在这几个农民诗歌主要发展的地点,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实地,了解并参与诗歌的创作过程,探索农民文学发展的困境。实践团成员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新时代陕西农民文学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探农民文学之源,了解第一位陕西农民诗人王老九
7月14日早,实践团成员来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神东村,这里是陕西第一位农民诗人王老九的故乡,这里是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摇篮。在神东村,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王老九文学艺术馆,聆听了神东村村干部讲解王老九的故事,干部讲解时油然升起的自豪之情,好像令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最贴近土地的表达。实践团成员参观完毕后采访了神东村村书记王现武,王书记大力发展村里的艺术馆,还组织各种各样的关于农民诗歌的活动,让王老九的精神在神东村永葆。最后实践团成员在神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神东村村民对陕西农民文学的看法。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神东村村干部合影
对话陕西著名作家,以专业角度探寻陕西农民文学发展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一行人乘坐地铁来到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这里是陕西一位著名农民文学作家姜兰芳女士的故乡,实践团成员在这里进行了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针对陕西咸阳特色的文学进行询问,了解了陕西农民文学在咸阳市市民心中的发展情况。实践团成员兵分两路,第一队采访了姜兰芳老师;另一对则采访了凌晓晨老师。采访姜兰芳老师时,老师提出了“麦穗低头是因为它的饱满,农民沉默是因为他未经照亮。”要给农民更多说话的渠道,让农民敢于说话,能说更多的话,这样才会让农民文学发展的更好,让文化自信的观念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扎根。另一对成员采访了凌晓晨老师,凌晓晨老师强调了不要让农民的身份成为阻碍文学发展的障碍,农民也会幻想也会写美好的事物,不是单单的写土地。土地是每个中国人成长的独特养料,不单单是农民。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凌晓晨老师的想法
走近诗画鄠邑,搭建校村桥梁
7月16日,实践团成员一行人来到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甘亭街道西郊村,这里是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创研基地,在这里由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黄仕虎(苦果)老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村交流会,在这场交流会上,实践团成员向这些诗人们介绍了AI排版功能豆包、kimi等,还朗诵了苦果老师为本次活动创作的诗歌,在这场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鄠邑诗画之乡的独特魅力,展望了陕西农民诗歌发展的前景,让实践团成员热血澎湃。实践团成员还对《画乡诗社》主编王连生以及前任秘书长杨宏涛、诗人刘英桃、苦果老师进行了专访。真实的感受了农民诗人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以及生存困境。
贴近土地,感受土地的温度
7月17日,实践团成员集结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实践团成员在这里对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杨民社老师以及路桄畅老师进行了采访。实践团成员先参观了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的们的作品展,再进行了采访。通过对两位老师的采访,了解到了独属于陕西的文学发展困境“陕西的黄土太厚了,一脚踏下去把好多人都埋了。”陕西的黄土太厚了、埋了很多人,当然也埋没了很多人。实践团成员发现,发展陕西农民文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宣传到位,让更少的人被黄土埋没。
实践团成员在这四天的贴近田野的实践中,好像耳朵离地面更近了一些,好似更能听见土地的回答了。
撰稿人:王嘉玉
摄影:岳思滢、赖屿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