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旬,福州理工学院“青衿传薪火,乡教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潘渡镇仁丰社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动,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对乡村心理服务的重点部署,补齐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短板日益迫切,实践队成员设计并实施“校园版女巫的毒药”主题心理课程。该活动通过情景剧演绎、情绪图谱绘制、社交边界工作坊等契合乡村儿童认知特点的互动模式,为二十余名留守儿童及乡村青少年提供了专业心理支持,探索资源受限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路径。
社区的活动室里,三年级女孩小林的手举得格外高。当实践队员询问谁写了“被误解”的情绪时,她立刻站起来:“同桌拿我橡皮,老师却批评我!”声音里带着委屈。实践队员随即用情景剧还原现场——当小林清晰说出“我感到被误解,因为橡皮是我的”时,一场可能的冲突悄然化解。队员顺势在黑板上写下“情绪ABC理论”几个字:“看,当我们的想法变成‘老师需要了解真相’,是不是就没那么生气了?”
▲图为学生分享情绪难题,实践队员引导解决问题。林怡孜 供图
孩子们低头书写时的专注让队员难忘。随着一张张便利贴贴上黑板,隐秘的情绪图谱逐渐清晰——“成绩不好会焦虑”“背后被说坏话”“被翻书包”,实践队员根据图谱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引入“共情五步法”讨论最终凝结成一份“社交边界清单”,孩子们也练习着遇到不同越界问题的应对话术。
▲图为学生认真书写遇到的情绪难题。蔡慧丹 供图
“解药”环节的创造力让队员惊喜。孩子们为“焦虑”开出“唱歌画画”的药方;为“发言被打断”提出“勇敢沟通制止”的方案。一位总因成绩焦虑的女孩在队员引导下尝试“情绪日记本”,几天后在回访中说:“把害怕写出来,好像没那么压着我了。”实践队还设置“社交地雷区”,让孩子们写下最抵触的行为,并通过角色扮演寻找化解之道。当一名常被嘲笑的男孩在情景模拟中第一次说出“你这样让我很难过”,围观的孩子自发鼓起了掌。
▲图为学生根据高频情绪问题“毒药”,给出自己的答案“解药”。蔡慧丹 供图
没有专业教具,实践队却用巧思突破资源限制。队员们将心理学理论拆解成生活语言:情绪ABC理论融入情景剧,“共情五步法”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活动尾声,实践队与仁丰社区商议了共建协议。未来,这里将成为学院固定的教育基地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工作坊。“一次活动像播颗种子,”社区负责人表示,“持续灌溉才能长出抵御风雨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根据学生写下的“解药”进行解析是否有效,并适时引入心理理论。 蔡慧丹 供图
▲图为学生在便利贴写下的情绪。 蔡慧丹 供图
▲图为课堂积极分子合照 程卉琴 供图阳光透过教室玻璃窗,照在黑板上尚未擦去的“情绪词毒药”与“解药”上。便利贴的边角在微风里轻轻颤动,如同孩子们初次被叩响的心门。当青春智慧遇上乡土需求,一堂没有课本的“女巫课”,正悄然改变着乡村心理教育的温度与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李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