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石梓诺)7月25日,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走进福州市连江县七里村,开展为期一天的畲族文化探访与实践活动。实践队以文化保护为核心,通过实地参观、口述史采集、非遗交流、劳动实践等形式,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探访古宅寻根 触摸畲族建筑智慧
当日上午,实践队成员走进七里村探花府。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畲族古民居以“三进三天井”的独特布局和精美的木雕工艺闻名,是畲族建筑智慧的典型载体。在当地向导的讲解下,队员们仔细观察梁柱上精雕细琢的花纹,仰视斑驳匾额上镌刻的家族记忆。“探花府的布局既保证了采光通风,又体现了畲族‘耕读传家’的家族理念。”队员杨辉指着天井旁的雕花窗棂说道。通过实地参观,队员们对畲族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传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聆听盘瓠传说 记录活态文化记忆
午后,实践队在探花府天井与82岁的畲族老人雷生财展开深度访谈。老人用方言讲述的盘瓠传说,将队员们带入畲族起源的神秘叙事:“龙麒(盘瓠)娶三公主后,教会我们种稻、织布、制陶……”说到激动处,老人突然起身,双手在木质纺车间翻飞,演示起古老的苎麻纺织技艺。布满老茧的手指与纺车的木质纹理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皱纹里流淌着对祖先智慧的敬畏。“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蓝、雷、钟三姓的由来,更传递着畲族‘忠勇爱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队员黄博雅在采访本上认真记录,她所在的传媒团队正着手将传说改编为动态绘本,“雷爷爷的眼睛特别亮,就像他说的,我们年轻人要当文化的‘火种’。”
图为村民雷生财为师生们讲解当前村里的发展。黄博雅 供图
对话非遗传承 破解传承困境
随后,实践队与村民围绕畲族传统习俗的现代传承展开探讨。村民雷大爷坦言:“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对传统习俗的了解越来越少,很多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他举例说,虽然畲族婚礼简化了流程,但对歌、哭嫁等传统环节仍被保留;逢年过节,村民也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祭祀活动。“但像畲家拳十八铁这样的非遗技艺,能完整掌握的人越来越少了。”实践队还与连江畲家拳十八铁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未来。传承人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参与进来,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躬身田间劳作 践行服务初心
在体验畲族生活环节,队员们看到当地老人正弯腰清理渔网上的垃圾,立刻接过工具。“这渔网是捞溪鱼用的,最近刮台风,好多脏东西缠到上面了。”老人指着旁边一箩筐渔网说道。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清理渔网,有的帮老人给菜地浇水,汗水浸透了后背。劳动间隙,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能来帮忙,我心里暖和和的。”
图为实践队员们帮助村民清除渔网垃圾。黄湘莹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们帮助村民浇地除草。韩笑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师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围绕村庄发展规划、非遗传承路径及古建筑保护等议题与村民深入探讨,为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七里村的进步贡献了青春力量,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石梓诺 郑培文 杨辉)
图为实践团队在探花府的合影。向首城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梓诺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