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文脉助振兴,福州理工学院青年大学生担当践于行!​

发布时间:2025-08-04 10: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博雅   阅读 59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黄博雅)畲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践行文化传承使命,激活非遗当代生命力。7月24日至26日,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开启为期三天的畲乡实践之旅,先后走进小沧畲族乡、七里村、东风村,通过文化探寻、志愿服务、调研交流、建言献策等多元行动,深度触摸畲族文化脉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寻根:解码民俗基因,厚植文化认同

7月24日,实践队首站抵达小沧畲族乡,在小沧村畲族民俗馆内,队员们在乡党校副校长雷静蔚的带领下,系统了解畲族的历史渊源,从远古迁徙传说到近代聚居发展,从传统服饰中凤凰图腾的象征意义到农耕文化里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雷静蔚现场演示了织布机的操作技艺,队员们亲手体验经纬交织的乐趣,感受畲族手工技艺的精妙。

图为队长石梓诺与队员们学习使用织布机织布。石梓诺 供图

实践队与小沧乡政府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出坚实一步。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畲族文化保护、青年传承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队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提出“民俗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等初步构想。雷静蔚用畲语童谣开启语言教学,从日常用语到节庆祝词,队员们在朗朗吟唱中感受畲语的韵律之美。傍晚的护河行动中,队员们手持扫把、畚斗沿山仔水库清理杂物。乌米饭的清香萦绕席间,队员们从食材选取、制作工艺了解到畲族饮食中“药食同源”的文化内涵,一碗米饭承载着畲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深耕:古宅新韵间,厚植民生情怀

7月25日,实践队转赴七里村,探花府内,队员们凝视着精雕细琢的梁柱与斑驳的匾额,在村民讲述中厘清畲族家族“耕读传家”的脉络。老人们用畲语哼唱的歌谣与孩童们的普通话笑声交织,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志愿服务环节,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帮村民摘除渔网上的塑料垃圾,有的穿梭在菜田间为蔬菜浇水,汗水浸湿衣衫却挡不住劳动热情。村民送来解暑的凉茶,笑着说:“你们帮我们干活,就像自家人一样亲。”

图为实践队员们帮助村民清除渔网垃圾。黄湘莹 供图

交流中,村民雷生财向队员们细数七里村的发展变迁。“旅游火了,但年轻人留不住,古宅要修,可资金技术跟不上。”队员们认真记录教育资源短缺、古建筑保护等痛点问题。与畲家拳十八铁传承人雷师傅的对话更让大家揪心,“现在能完整练完一套拳的没几个。”针对古建筑保护,土木工程专业队员现场提出“分级修缮”方案,对探花府等核心建筑采用传统工艺修复,对周边民居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后开展加固改造。畲语讲学堂里,队员们将前日所学的词汇编成对话情景剧,发音从起初的生疏渐至流畅;而《劝善歌》旋律中 “邻里互助” 的情景,也与实践中的真切体验形成了巧妙的相互印证。

赋能:聚焦产业振兴,建言致富良方

7月26日,实践队走进东风村。在野生紫灵芝示范基地,队员们详细学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基地负责人雷书记介绍,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工程造价专业队员结合数据测算,建议优化种植大棚的通风设计,既降低建设成本又提升灵芝品质,队员们还参与除草、浇水等农事,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与收获。

图为实践队一行参观紫灵芝示范基地。黄博雅 供图

随后,实践队为东风村授牌建立实践基地,并走访村内老党员。80岁的老党员雷大爷讲述了参与畲乡建设的往事:“当年没机械,全靠手挖肩扛,现在路通了,好日子真的来了。”队员们为老人送上慰问品,认真记录他们对乡村医疗、养老政策的建议。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畲乡调研经验,队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倡议在校内成立非遗文化传承社团,通过定期举办技艺工坊、民俗展演等活动增强文化传播力;同时搭建校园助农平台,借助电商直播、文创市集等创新形式,助力畲乡优质农产品销售,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从课堂理论到乡野实践,从文化守护到产业赋能,这群青年正用专业与热忱,在畲乡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图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合影。郑培文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博雅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