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的队员们第一次走进山东淄博的琉璃工坊时,空气中漂浮着细腻的粉尘。工坊的老师傅正用一根金属管蘸取熔化的琉璃料,手腕轻转,吹塑出一个玲珑剔透的花瓶。而站在他身旁的,是一群戴着护目镜、手持工具的00后年轻人——他们是当地非遗传承项目的新生代学徒,也是实践队此次走访的重点对象。
当青春遇上千年火候
琉璃制作技艺始于西周,盛于明清,淄博的“鸡油黄”琉璃更是被誉为“国宝级”工艺。然而,这项依赖手工的技艺曾因机械化生产和市场萎缩陷入传承危机。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近五年来,当地通过“非遗进校园”“匠人工作室”等项目吸引了近百名年轻人加入行业,其中00后占比超过六成。“以前觉得这是老头儿干的活,现在发现它比编程还有挑战性。”22岁的学徒小林笑着展示手机里记录的琉璃拉丝视频,“每一步都是物理和化学的完美配合。”
在发放的300份调查问卷中,82%的年轻人表示“非遗技艺的创造性”是他们选择入行的主要原因。工坊的李师傅感慨:“孩子们用3D建模设计新器型,用直播卖货开拓市场,老祖宗的手艺在他们手里‘活’出了新花样。”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碎与补间的文明对话
实践队跟随学徒们参与了文物修复项目——一组出土的唐代琉璃簪残片需要在工坊还原。高温熔接时,00后女孩小王突然喊停:“文献记载唐代琉璃含铅量高,我们得调整温度曲线。”她翻出手机里存的论文资料,团队随即改用低温拼接法。这种严谨让省考古所的专家连连称赞:“他们把实验室思维带进了作坊。”
“每道裂纹都是历史的密码。”小王指着簪子上细如发丝的金缮痕迹说道。问卷数据显示,76%的年轻匠人认为“修复文物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情怀驱使他们耐住寂寞——修复一件巴掌大的宋代琉璃盏,可能需要半个月的反复打磨。
▲图为学徒指导实践队队员参与琉璃制作。刘若涵 供图
流量时代的守破离
在工坊二楼的直播间里,实践队队员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00后组合“琉璃兄弟”正在演示“吹制星空杯”:旋转的琉璃液中混入钴蓝釉料,再撒上金粉,弹幕瞬间刷满“美到窒息”。他们的账号已有数万粉丝,带货量占工坊总销量的三分之一。“我们不做‘橱窗里的非遗’。”成员阿杰展示着粉丝定制的化学分子结构琉璃摆件,“要让老手艺解决新需求。”
但流量狂欢背后仍有隐忧。调查中,58%的学徒提到“商业化和技艺精进难以平衡”。老师傅们严格遵循“三年基本功”的传统,而部分年轻人更倾向速成爆款。对此,工坊推出了“双师制”:一位教传统技法,一位教新媒体运营,让传承在张力中寻找平衡。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离开时,实践队注意到墙上挂着学徒们设计的“量子琉璃”系列——将薛定谔方程蚀刻在琉璃板上,光线折射出绚烂的衍射条纹。这或许正是00后的传承哲学:他们以科学精神解构传统,用创新表达重燃窑火。当年轻的手掌托起千年流光,碎与整、旧与新之间,文明完成了它的接力。(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