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顶山摩崖,守护北齐刻经瑰宝,传承千年佛道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15 2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曲晨阳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的洪顶山深处,陡峭的崖壁上密布着总面积达 1500 平方米的摩崖刻经与造像,这些开凿于北齐时期的文化遗存,以 “佛道共存、刻经为主” 的独特格局,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罕见的宗教艺术综合体。其中,“大空王佛” 四个擘窠大字高达 11.3 米,是目前已知北齐最大的单体摩崖刻字,被誉为 “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如今,通过 “数字化建档 + 生态化保护” 的创新路径,这片沉寂千年的崖壁瑰宝正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刻经解码:从笔墨刀痕读懂信仰交融​

“这处‘文殊般若经’刻石,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横画收笔处的‘波磔’保留着隶书遗韵,而结构的方正又已见楷书端倪,是研究汉字演变的活化石。” 在洪顶山摩崖研究基地,石刻学者郑教授指着一处北齐刻经拓片解释道。基地内的《洪顶山刻经谱系》详细收录了 23 处刻经的文字内容与书法特征,其中 “大空王佛” 四字的镌刻技法尤为独特 —— 采用 “双钩刻法” 先凿出字的轮廓,再剔去外围石面,使字体呈阳文凸起,历经 1500 年风雨仍笔力遒劲。​

洪顶山摩崖的文化价值在于其 “多元融合性”。刻经内容涵盖佛教《金刚经》《文殊般若经》与道教《道德经》片段,这种佛道经典共处一崖的现象,在全国同期摩崖中极为罕见;书法风格则呈现 “隶楷过渡” 的鲜明特征,“大空王佛” 的雄健豪放与 “安公之碑” 的秀雅灵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北齐书法的多样性;造像虽数量不多,但第 6 窟的 “双佛并坐” 像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佛像的 “希腊式卷发” 与 “中式褒衣博带” 并存,成为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为系统梳理这些文化密码,东平县文物局联合山东大学书法研究所成立 “洪顶山刻经研究组”,耗时八年完成全部刻经的捶拓、释读与年代考证。“我们通过碑别字研究发现,部分刻经文字融入了道教符咒符号,比如‘道’字多加一点,‘佛’字略作变形,这是佛道信徒相互影响的直接证据。” 研究组负责人王博士展示的数字化释文系统,已完成 1.2 万字刻经的全文录入与断句,其中 3 处此前未被识别的道教刻经片段,填补了北齐道教文献的研究空白。目前,研究成果已编纂为《洪顶山北齐摩崖刻经全集》,成为宗教史与书法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科技护崖:为千年刻石筑起 “生态屏障”​

今年春季,洪顶山摩崖的智能监测系统发出预警:因连续降雨,“大空王佛” 刻石下方出现 0.3 平方米的岩体剥落。保护人员立即启动 “崖体稳定” 应急预案,在崖顶修建环形截水沟疏导雨水,同时采用 “低黏度环氧树脂” 对裂隙进行渗透加固 —— 这种透明材料能深入岩石内部形成网状结构,既不影响刻字原貌,又能增强岩体整体性。这是洪顶山 “生态保护体系” 建成以来处置的第 17 起险情。​

针对摩崖所在区域 “山高坡陡、植被茂密” 的特点,保护团队构建了 “三位一体” 防护网络:在刻经集中区周边设置生态围栏,禁止游客进入核心保护区,围栏采用仿木材质与山体环境自然融合;安装 12 套微气象站,实时监测风速、湿度、降水量等数据,当风力超过 6 级或湿度达到 90% 时,自动关闭登山步道;定期组织专业团队清理刻石表面的苔藓与藤蔓,采用 “手工剥离 + 生物抑制” 的方式,避免化学药剂对岩体的腐蚀。​

在日常维护中,工作人员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对 “安公之碑” 的风化刻字,仅采用 “拓片记录 + 数字补全” 的方式,不在原石上做任何补刻;修复一处唐代补刻的造像时,特意选用与原岩色泽接近的本地石料,且补刻部分略低于原表面,形成可辨识的修复边界;为防止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加速岩体风化,在观景平台与刻经区之间设置 5 米缓冲带,配备空气循环系统。“我们的保护就像为老人撑伞,既要遮风挡雨,又不能遮挡阳光。” 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说,经过系统性保护,洪顶山摩崖的保存完好率已从 2010 年的 58% 提升至 86%。​

活态传承:让崖壁经文走进生活场景​

“‘大空王佛’四个字,每个笔画都藏着书法密码 ——‘大’字的横画如千里阵云,‘空’字的竖钩似万岁枯藤,这种将自然意象融入笔墨的智慧,至今仍值得学习。” 在洪顶山书法研学基地,书法教育家李老师正带领学员临摹刻经拓片。这个去年建成的基地,通过 “原拓展示 + 数字临摹” 的方式,让学员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感受北齐书法魅力,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2 万人次。​

为让摩崖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地开发了系列特色文创:以 “大空王佛” 字体设计的书法字帖、提取刻经纹样的丝巾、复刻摩崖景观的拼图等,其中 “北齐书法钢笔字帖” 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年销量突破 5 万册;“洪顶山刻经讲堂” 每月举办,邀请学者解读刻经的宗教内涵,书法家用现代笔墨演绎北齐书风,去年累计吸引听众 6.3 万人次;针对青少年开展的 “小小刻经研究员” 活动,通过拓片制作、文字辨识、崖壁写生等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年参与量超 8000 人次。​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由 50 余名退休教师、书法爱好者组成的 “洪顶山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每周义务巡逻,劝阻违规拍照、刻画等行为,还自发编纂《洪顶山刻经故事集》;当地企业捐赠的 “摩崖保护基金” 已达 300 万元,支持完成 6 处濒危刻经的抢险修复;东平县文旅局与高校合作开发的 “数字洪顶山” APP,通过 AR 技术让用户在手机上 “解锁” 刻经背后的故事,上线半年下载量突破 10 万次。​

从北齐僧侣的凿刀落下,到当代保护者的笔墨传承,洪顶山摩崖承载的不仅是宗教与艺术,更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基因。目前,东平县已启动《洪顶山摩崖文化公园规划》,计划建设 “北齐书法博物馆”“刻经技艺传习所”,让千年崖壁经文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书法教科书。” 泰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守护洪顶山摩崖,就是守护齐鲁文化的艺术根脉,让北齐书风的神韵继续滋养当代精神家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