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心育新苗・五育融合筑梦行——江海区中沙社区联合五邑大学团队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
实践报道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关于文化赋能与青少年培育的号召,五邑大学“邑心助航”宣讲团联合江海区中沙社区,共同举办“非遗+五育融合”主题夏令营。7月14日至18日,中沙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的教室里热闹非凡,20余名6-12岁青少年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传承与成长历练的暑期盛宴。非遗技艺的古朴韵味与五育成长的鲜活能量交织,奏响了校社协同育人的青春乐章。
▲图为中沙社区夏令营活动合影
项目类型:短期特色实践项目
服务领域:非遗文化传承、青少年综合素质培育
特色标签:“非遗+五育”融合、校社联动育人、资助政策宣讲
所属团队:“邑心助航”宣讲团
实践地点:江海区中沙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综合文化中心
参与人员:20余名6-12岁青少年
团队成员:刘心怡、冯旖琳、黄汉华、司徒惠宁、张惠婵、张雪萍、黄钿嫒、钟淑宜、余小红、曾小晖、卢燕灵、黄静旭、张展宇、王煊维、黄燕璇、郑玉怡、陈诗欣、胡宇昕、王翁馨月、叶善霖、张周辉、潘志鑫、朱晓彤、李奕敏、陈泳琳
指导老师:黄映绿、张平
在江海区中沙社区,五邑大学“邑心助航”宣讲团的成员们化身“小老师”和“大朋友”,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社区儿童需求,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五育融合:构筑成长全面坐标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夏令营以 “五育融合” 为框架,打造特色课程体系,让非遗传承与素质培育同频共振。
德育铸魂:从碉楼故事到家国情怀
“一砖一瓦皆家国”,在开平碉楼专题课程中,宣讲团成员化身 “文化讲解员”,带领孩子们走进碉楼建筑的细节:“这些中西合璧的雕花,是侨胞乡愁的寄托;这些铁窗栅栏,藏着守护家园的智慧。” 随后的 “侨乡文化大冒险” 情景剧本杀中,孩子们通过扮演侨乡先民、碉楼守护者等角色,在剧情互动中深刻理解碉楼背后 “守望相助” 的家国情怀。
▲图为开平碉楼课堂摄影
智育赋能:资助护航 + 智启未来
以 “不让一个孩子因困难失学” 为理念,“邑心助航” 宣讲团带来资助政策专题课堂。志愿者们用情景演绎、记忆游戏等形式,生动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政策;使“有困难,找帮助,国家资助伴你行”烙印于孩子们心。此外,还开设法律科普小课堂,通过通过案例分析、动画短片,生动讲解藏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让孩子们在知识探索中提升素养,明白 “知识是成长的铠甲”。
体育强身:非遗排球里的协作力
“一拍一垫见精神”,台山九人排球体验课上,突击队成员结合百年非遗技艺,手把手教孩子们垫球、传球技巧。“手腕要柔中带刚,就像侨乡人民既坚韧又团结。” 在分组对抗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更体会到这项非遗运动中蕴含的协作精神与拼搏力量。
▲图为排球课堂摄影
美育润心:指尖创作中的审美力
▲图为美育课堂摄影
在超轻黏土创作课上,虽以节气为主题,但孩子们灵感迸发,捏出属于他们心中的 “美”;超轻黏土创作课以二十四节气为起点,却意外成为孩子们释放想象力的 “自由天地”,各种各样的作品,如“夕阳”“盆栽”等,这场无拘无束的创作,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色彩与造型的美感,更让创意在自由表达中生根发芽,成为美育课程中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美育作品摄影
劳育赋能:从手工实践到责任担当
“变废为宝” 环节中,用废弃蛋托制作风铃,在打磨、绘画中感受 “生活即艺术”,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黏土创作环节中,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逐渐成型。宣讲团成员表示:"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为劳育课堂摄影
校社联动:共绘育人同心圆
▲图为夏令营开营仪式摄影
本次活动是中沙社区与五邑大学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高校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非遗文化、教育心理学、资助政策等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懂乐学的课程;社区则搭建实践平台,链接资源、组织参与,实现 “高校+社区” 的精准对接。
每一次用心地陪伴,每一堂生动的课程,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在青年志愿者们的心中刻下了赓续文脉、服务社会的印记。
未来,中沙社区将持续联合五邑大学团队,扩大 “非遗 + 五育” 活动覆盖面,让更多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成长、在政策护航中逐梦,让侨乡的文脉与希望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绵长。
撰文 | 司徒惠宁
图片 | “邑心助航”宣讲团成员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司徒惠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