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党建引领“点石成金”,荒田蝶变“金石榴”——邵阳学院学子探访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2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扬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邓谦余 李雨轩 刘彦祯)夏日的蓼水河畔,千亩稻田在微风中翻涌着碧浪。谁能想到,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十年前竟是湖南省定贫困村——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近日,邵阳学院文学院赴洞口县高沙镇文化传承团的成员们深入这片焕然新生的土地,专访了带领村庄实现华丽蝶变的“领头雁”——石榴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忠,探寻党建引领下荒田变身“金石榴”的振兴密码。

党建引领,凝聚“点石成金”的向心力

当传承团成员见到尹邦忠书记时,他刚从育秧大棚风尘仆仆归来,裤脚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十年前决定回村时,村里70多座废弃瓦窑压着良田,村账上只剩下500块钱。”尹邦忠回忆起当初的困境,语气中透着感慨。2014年,老支书那句“能带乡亲致富才是真本事”的嘱托,点燃了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与斗志。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采访石榴村尹邦忠书记 陈亚男供图

石榴村的振兴,核心密码在于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党支部牵头将全村110公顷分散的土地统一流转整合,并组建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公司。“党员带头入股,45名党员包片联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创新采用‘以地换地’等办法,最终破解了土地流转的难题。”尹邦忠介绍道。如今,村民们不仅每年能获得每亩400元的稳定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领取日均120元的工资。2023年,石榴村人均增收达到8500元,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科技赋能,插上现代农业的“金翅膀”

在明友农机合作社宽敞的机库里,90后女农机手刘群正熟练地调试着新式插秧机。“咱这支‘农机战队’拥有36台各类现代化农机设备,服务范围覆盖周边上万亩农田。”尹邦忠自豪地向大学生们介绍。近年来,石榴村累计投入670万元,购置了包括大型烘干机组、智能无人机、高速插秧机等在内的先进农业装备,实现了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植保到稻谷烘干、加工的全产业链机械化作业。仅农机社会化服务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带来超过120万元的收入。

合作社墙上挂着的“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牌熠熠生辉。“投资建设了2.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大棚,不仅能完全满足本村需求,还向周边县市提供优质秧苗和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尹邦忠强调,这种模式让小农户无需巨额投入也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的红利,只需支付合理的服务费,就能坐享“田保姆”带来的丰收成果。

图为尹邦忠书记在给团队指导老师袁龙介绍石榴村的发展现状 苏文婕供图

规划未来,绘就“诗和远方”的乡村画卷

沿着新修的蓼水河观光带漫步,油菜花海与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去年秋季举办的‘村晚’活动,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尹邦忠指着村庄规划图,向学子们描绘着更远的蓝图:依托“三山一水”的生态本底,全力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金石榴”生态农业园,发展稻田公园、特色民宿和乡村文化旅游,让田园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采访临近尾声,夕阳的余晖为无垠的稻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尹邦忠书记的手机响起,是邻村农户打来咨询秧苗订单的电话。这位曾经放弃年入百万事业毅然返乡的村支书,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金石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看着昔日的荒田废窑变成今天丰收的希望田野,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图为团队师生与石榴村书记尹邦忠的珍贵合影 关俐婧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