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通讯员李慧欣 陈于辉)7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踩着蝉鸣走进徐州某社区,给社区的孩子们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词课。短短一节课的时光里,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用他们的天真撞开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而两首古诗——《舟夜书所见》与《哥舒歌》,则像两把钥匙,使团队的每一位志愿者在陪伴中读懂了教育的温度与成长的意义。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第一堂课是《舟夜书所见》,李柯娴志愿者带着课本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意境走进社区课堂。李柯娴先把古诗写在黑板上,邀请孩子们一起朗读,但是孩子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志愿活动,有的怯生生不敢发言,有的低着头摆弄铅笔,面对这种困境,李柯娴尝试着带他们朗读《舟夜书所见》,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没有放弃对学生们情绪的调动,依旧考虑他们的情况和感受,讲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渔灯是不是怕黑,所以让浪花把光分给大家呀?”这句话调动了现场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开始七嘴八舌:“我觉得光是跑着玩的,跑到浪尖上就亮了”“就像我们画画,一点颜色能涂满整张纸”孩子们向周围的同学表露他们的想法,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童趣的美好。
图为志愿者讲解时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模样 陈于辉供图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课堂渐渐活跃起来,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挺直腰板:“老师,哥舒是保护大家的英雄吧?”这句话让吴老师豁然开朗,或许在孩子们的眼中,哥舒翰就像大哥哥一样保护着他的亲人,或许这也是这群孩子最渴望的。他带着孩子们聊起身边的“英雄”——凌晨扫街的清洁工、校门口值班的保安,这些人都在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奉献,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孩子们渐渐明白,“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安宁,从来都离不开默默守护的人。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说:“我爸爸是警察,他也经常晚上工作。”话音刚落,好几个孩子跟着点头。那一刻,诗句里的哥舒翰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熟悉的身影。原来诗词的生命力,在于能跨越千年,与当下的生活温柔相拥。或许教育的意义就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一刻教育的意义逐渐具象化。
图为实践成员为孩子们讲解古诗 陈于辉供图
击鼓传花,碰撞成长火花
课堂后半段,实践团队的志愿者设计了趣味活动“击鼓传花”,以增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当鼓点停止时,水瓶在哪位同学手里,哪位同学就要背诵一句带“月”的古诗。游戏开始后,在紧密的鼓点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忆学过的诗句。最初是简单的“举头望明月”,后面逐渐升级,“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孩子们在游戏中碰撞着智慧的火花,在玩中学,在玩中体会生活。
图为实践成员们与孩子们的合影 陈于辉供图
离开社区时,夏风依旧燥热,但对于社会实践团队来说却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这一节课教会他们的,远比他们教给孩子们的更多。本次的志愿活动体现了整个团队的专业化,给予了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教育体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引明灯。(通讯员 陈于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