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兴起下,淄博琉璃的“出圈”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20: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章研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踏入淄博琉璃工坊时,眼前是熊熊窑火与年轻匠人手持3D建模笔的奇妙交融。千年琉璃工艺在国潮浪潮中焕发新生,从“高冷艺术品”蜕变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这份“出圈”的背后,是传统与创新碰撞的智慧密码。

传统技艺的年轻表达

淄博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却一度面临传承断层危机。实践队走访发现,00后匠人正以创新思维重塑传统:24岁的孙启烨团队复刻明代孝端皇后凤冠,4800颗琉璃珍珠全手工打造,创新镂空工艺赋予文物轻盈幻彩之美;95后刘媛的《蝴蝶灵蛇花冠》以灯工技艺凝固生命之美与危险的诗意,展现新生代的艺术哲思。  

产品设计上,传统元素与潮流玩法深度融合。“琉璃五色石夜灯盲盒”融合女娲补天神话与LED科技,清明假期首发1000件秒罄;琉璃版“瑜伽青蛙”凭萌趣造型席卷社交媒体,网友笑称“00后接手手工活”。实践队发放的300份问卷显示,83%的年轻消费者因“文化认同感”和“设计独特性”购买琉璃产品,印证了创新表达对市场的强大撬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数字赋能新传播

数字化传播为琉璃“破圈”装上加速引擎。2021年陶博会上,华光国瓷、兆霞陶瓷等品牌首次试水直播带货,揭开行业转型序幕。如今,“琉璃兄弟”等00后团队将直播间搬进工坊,边演示吹制技艺边讲解文化,单场销售额占工坊总销量30%。短视频平台成为主阵地,“琉璃制作直播课”场均观看超10万人次,万粉丝账号以“所见即所得”模式拉近非遗与大众距离。  

技术赋能体验升级。工坊引入AR技术,游客扫描作品即可观看制作流程与历史背景,破解非遗认知门槛高的难题。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日均客流达2.9万人次,线上传播与沉浸式体验双管齐下,推动琉璃从“小众技艺”迈向“大众潮流”。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政策护航新发展

政策立法为产业筑牢根基。今年9月1日,《淄博市陶瓷琉璃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将实施,这是山东首部特色产业专属法规,明确构建“保护传承+创新生态+业态融合”体系。博山区打造“工匠学院+创新联盟”双轨机制:陶琉工匠学院成立一年培养省级工匠4人,创新联盟集结30位大师推进“师带徒”;工匠学院竞赛中,青年匠人于窑火前比拼吹拉塑捻,将技艺淬炼为艺术。  

文旅融合激活产业链。振华琉璃投资1.2亿元打造文化创意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创收5000万元;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等项目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开窑祈福”“琉璃体验课”等活动让千年窑火成为文旅新IP。   

图为师傅展示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守正创新的未来

淄博琉璃的“出圈”仍面临挑战: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58岁,线上复购率不足8%,外地消费者对“博山琉璃”标识认知度仅27%。实践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58%的学徒反映“商业与技艺难以平衡”,部分企业追逐网红效应导致产品同质化。  

未来破题需三重发力:  

一、技艺深耕:延续“三年基本功”传统,依托工匠学院培育高端人才,避免创新脱离工艺精髓;  

二、科技融合:探索元宇宙展览、虚拟工坊,借力AR/VR拓宽文化辐射半径;  

三、品牌叙事:强化“齐国故都·陶琉名城”IP,与国际文创合作提升辨识度,如王凯兵《莫奈花园》展现的东方琉璃与西方印象派对话。

图为售卖的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正如00后匠人孙启烨在国博展览现场所言:“最虔诚的守护,恰是最无畏的创新。”当琉璃的琉光璃彩映照国潮的澎湃活力,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非遗永续生的中国方案。(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