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是历史与商业智慧的结晶,承载地域文化与匠心精神。它们坚守品质根基,从原料到工艺恪守标准,以手工技艺造就独特风味,成为文化符号,更以亲民特质融入生活,成为集体记忆。吴招治薄饼与同安封肉,这两道藏在闽南烟火里的风味佳肴,曾是闽南人家餐桌上的寻常滋味,更是承载着百年匠心传承的非遗明珠。8月5日,阳光学院寻古萃新与云数乾行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非遗传承人吴招治展开了一场关于匠心、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一、薄饼与封肉:藏在舌尖的古早故事
1.薄饼:一卷裹尽闽南味
吴招治手中的薄饼,是流淌在时光里的古早记忆。这道起源于闽南民间的小吃,在她手中走过了数十年。传统薄饼讲究“现做现卖”,薄如蝉翼的饼皮需手工擀制,十几种馅料要分别炒制——胡萝卜的甜润、海蛎的鲜美、豆干的醇香,再搭配秘制油饭,一卷入口,便是闽南人记忆里“妈妈的味道”
2.同安封肉:一缸焖出千年史
同安封肉的香气,藏着闽南宴席的厚重底蕴。这道形似官印的佳肴,最早可追溯至五代闽王时期,如今仍是闽南人宴客的“压轴菜”。选用养足一年的土猪五花肉,经油炸上色后,裹入板栗、鱿鱼丝等食材,以纱布扎成方块,置于垫有甘蔗的砂锅中,并将砂锅埋在沙里进行焖煮。
“甘蔗去腥提鲜,砂锅慢炖才够味。” 店员揭开锅盖时,琥珀色的肉汁浸润着食材,入口即化的口感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烹饪智慧。这道曾见证闽王受封的美食,如今成了同安文化的味觉符号。
二、从参观到深谈:一场与匠心的对话
实践队的调研从“看”开始。在门店里,老照片记录着吴招治从摆摊到开店的历程,墙上的奖牌映着她参加央视比赛拿第一的荣光 ——“3号比赛,4号回来,7号就通知进复赛,我都不敢信”,谈起此次比赛,她眼里闪着光。
交流时,吴招治的“坚持”最打动人。“有人劝我开连锁、搞加盟,我不干。” 她摆摆手,“中华老字号要的是安心放心,分店多了质量把控不住,砸了招牌得不偿失。” 数十年来,她亲自采购、亲自把控每道工序,甚至为了让外地食客尝到新鲜,摸索出“真空包装+泡沫箱冰袋”的寄送方法,“寄到上海第二天就到,冻着能放3个月呢”。
但她的守正,从不是固步自封。“你看这个榴莲薄饼,” 她指着创新品,眼里带笑,“年轻人喜欢,就试着把榴莲加进去,也是一种创新嘛。”她拍短视频、开直播教做薄饼,连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都来学;学生来调研,她从不拒绝,“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培养他们不容易”。她用自己的方式让老手艺接上了“地气”,也接上了“朝气”。
三、舌尖上的收获:在美味里读懂传承
调研的尾声,是一场“舌尖上的课堂”。实践队员们品尝了刚出锅的美味:薄饼卷着十几种馅料,鲜得恰到好处;同安封肉入口即化,连板栗都浸满了肉香。吴招治看着大家吃得满足,笑着说:“吃好了,才记得住这份味道。”
离开时,队员们手里提着打包的薄饼,心里装着更满的感悟:原来传承不是守旧,是像吴招治这样,守住质量的根,也敢试创新的路。正如她所说:“做品牌要沉淀,做味道要用心。”
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们不止尝到了美味,更读懂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在烟火气里,让古早味代代相传。未来,实践队也将带着这份从烟火气中读懂的传承智慧,继续循着老字号的足迹前行,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点,助力老字号在新时代找到更鲜活的表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雅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