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风轻拂过斑驳的蚵壳墙,阳光学院艺术学院"赴闽中南三大渔女"实践队在7月6日踏着晨曦走进泉州蟳埔村,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蟳埔女的簪花围里,他们触摸到"鲜花与海风共舞"的生活美学;于蚵壳厝的袅袅炊烟中,品味着渔家将咸涩海风化作舌尖乡愁的智慧;更让古老的珠绣技艺,在年轻指尖跃动出新时代的光彩。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相遇,让沉睡的非遗在青春的温度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于泉州蟳埔村合影 饶巧灵摄
簪花漫染 渔村藏韵
▲图为蟳埔女在制作传统簪花 饶巧灵摄
7月6日,实践队走进蟳埔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调研围绕村落历史风貌、渔家民俗文化展开,重点聚焦“簪花围”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技艺。在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簪花的选材寓意、佩戴习俗及背后承载的渔家生活智慧。
▲图为蟳埔女展示簪花完成的潮玩 张莹摄
▲图为簪花围的潮玩合照 饶巧灵摄
现场,一位资深的簪花围技艺传承人特意为实践队带来的玩偶梳发簪花,指尖翻飞间,一朵朵时令鲜花在玩偶发间绽放,既展现了非遗技艺的鲜活传承,也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民俗的温度。
泉州古味 舌尖传承
▲图为蟳蜅女在炸海蛎饼 饶巧灵摄
在蟳埔村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深入探寻了泉州传统美食海蛎饼的文化脉络与制作技艺。当地蟳埔女以勤劳著称,她们每日下海捕捞海蛎,从带着咸腥的海蛎壳中细致剥取鲜嫩蛎肉,为海蛎饼的制作奠定了最地道的食材基础。
▲图为蟳蜅女在挑选新鲜的海蛎 林昕妍摄
新鲜海蛎经清洗处理后,与地瓜粉、葱花等配料充分调和,制成饱满的生坯。入锅油炸时,油花翻腾间香气四溢,最终形成外酥里嫩、鲜美的海蛎饼。这一过程不仅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更凝聚着蟳埔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成为泉州民俗风情中极具特色的一笔。
珠绣流光 刺桐匠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尝试珠绣 林昕妍摄
金苍绣的针脚里,藏着泉州与海的千年对话。7月7日,实践队走进珠绣传习所,目光瞬间被绣绷上的世界牵引——扬起的帆船似正破开浪涛,“年年有渔”的字样裹着海风的咸鲜,龙腾的纹路里跃动着古城的精气神,就连惠安女的头饰与短衫,都在丝线的堆叠中显出鲜活的笑意。这些图案是时光的密码,将泉州的海洋记忆、民俗风情一针一线缝进绸缎,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生活肌理。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感受珠绣的魅力 张莹摄
指尖捻线时,才懂非遗传承的温度。在珠绣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执起绣针,学着将细小的珠子固定在布面,体验着从生涩到渐入佳境的过程。穿针、打结、走线,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数十年的功夫,正如老师说的“一针不准,满盘皆输”。当大家捧着自己的习作与老师并肩合影时,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老手艺在年轻指尖流转,传统便有了奔向未来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刺绣 林昕妍摄
▲图为金苍绣学习成果展示 张莹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金苍绣非遗传承人合影 杜婉琪摄
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活在市井巷陌、寻常日子里的生命肌理。当年轻的脚步踏入传统现场,当生疏的指尖触碰古老技艺,这场实践便成了一次双向奔赴——传统因青春的参与而焕发新彩,青春也因传统的滋养而更懂文化的重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饶巧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