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红医路:红医精神承薪火,救死扶伤践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15 19: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韶涵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健康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筑牢全民健康防线的核心支撑。在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承德医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红医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医疗卫生行业输送了大批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深植红医精神,传承医者初心,承德医学院“承医八秩,红脉赓续”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杰出校友采访活动,通过校友们的临床实践经历与职业感悟,解码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在校学子搭建起“从课堂到临床”的精神桥梁。

2025年8月13日承德医学院“承医八秩,红脉赓续”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廊坊分队成员来到了大城县医院,采访了心内科专家、承德医学院杰出校友庞世静。从校园里的医学生到临床中的“生命守护者”,校友的成长轨迹始终与红医精神紧密相连。

图 廊坊分队成员与庞世静医生合影留念

回忆起在校经历,庞世静医生动情地提到两位“引路人”与一段珍贵的实习经历。大四见习期间,承德市中心医院的王坤老师主讲的循环系统临床课,让她初次感受到心内科的魅力。“王老师总把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哪怕下夜班后,也能从容分享惊心动魄的抢救故事,我当时就觉得‘成为这样的医生真好’。”这份向往,让她坚定了从事心内科工作的方向。到大五实习时,她加入医院急危重症培训班,每周额外学习心电图读图、心肺复苏、呼吸机操作等技能,还每四天在急诊ICU值一个夜班。“那段时间接触了很多心梗、心衰患者,凌晨抢救急性心衰病人的经历,让我对‘时间就是生命’有了切身体会。”正是这段扎实的校园实践积累,让她在工作初期就敢于担当——刚上班时,她独自值守病房,面对一名频发室速室颤的患者,虽内心紧张却保持冷静,成功用除颤器完成抢救。“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在校期间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实操,都是未来救死扶伤的底气。”

面对心内科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庞世静医生认为红医精神中“责任担当”是她应对挑战的核心支撑。“心内科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常常需要紧急抢救,而现在三四十岁的急性心梗患者越来越多,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属把希望全寄托在我们身上。”曾有一位35岁的急性心梗患者,送医时已出现休克症状,校友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制定抢救方案,从急诊溶栓到术后监护,连续48小时坚守病房,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看到患者家属松了口气的样子,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她表示,红医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危急时刻“扛得起责任”的勇气,是面对患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坚守,这份担当,正是从校园时期就深植于心的信念。

2025年8月14日承德医学院“承医八秩,红脉赓续”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廊坊分队成员再次来到了大城县医院采访承德医学院杰出校友大城县医院骨科专家刘得欣。作为长期奋战在骨科临床一线的医生,校友深耕骨科手术与患者康复管理多年,对“精准”与“责任”有着深刻的职业理解。

图 廊坊分队成员与刘得欣医生合影留念

当被问及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是否为如今的手术配合与团队协作打下基础时,刘得欣医生坦言,解剖学、生理生化等实验课与临床技能训练,是团队协作素养形成的重要起点。“上学时的技能课上,我们常分组完成操作,从器械传递到步骤配合,每一次练习都是团队协作的磨合。”但他同时强调,临床工作与课堂实验有着本质区别:“实验出错可以重来,但临床手术没有容错空间——患者的生命健康经不起丝毫失误。”他特别提到,医学是容错率最低的行业,正是在校期间培养的严谨作风,让他在每一台骨科手术中都坚持“万无一失”,从术前方案研讨到术中精准操作,再到术后细致观察,始终以“零差错”为标准,这份严谨,正是红医精神“技术优良”的生动体现。

针对骨科患者康复周期长、需长期跟进的特点,刘得欣医生结合红医精神分享了与患者沟通的理念。“刚入医学院时,第一节医德教育课就让我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表示,红医精神中“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他对患者的服务方式——视患者如亲人,学会换位思考。曾有一位骨肿瘤截肢患者,术后因心理落差拒绝康复训练,情绪极度低落。校友不仅每天多次查房关注其伤口恢复,还主动与患者谈心,分享康复案例,用耐心与爱心缓解其心理压力。“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患者的疗效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更与医生的责任心、爱心密切相关,而这份“医者仁心”,正是红医精神在临床实践中的温暖落地。

两次采访虽聚焦不同科室,却共同勾勒出承德医学院红医精神的传承脉络——从校园里的严谨治学、医德熏陶,到临床中的精准诊疗、仁心守护,一代代承医学子以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在校学子更深刻地理解了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更激励他们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在医学道路上坚定信念、锤炼本领,未来成为护佑人民健康的“红医传人”,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承医力量。

撰文 | 王昱骁 林清清 王鑫瑶

图片 | 王昱骁 徐妍 李陶然

审核 | 宋韶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韶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