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话西北,诗风遍学子——“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社区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15 20: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慧欣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通讯员李慧欣 冯梓铭)7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江苏省徐州市的社区,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语文古诗词课堂。实践成员化繁为简,以《舟夜书所见》《哥舒歌》两首经典为舟楫,引领孩子们驶入中国古典诗歌的清澈河流,在充满童趣的互动与实践中,播撒下热爱母语文化的种子。

轻装启程:精选诗篇与童心对接

面对小学生有限的认知储备,实践团队首先在选材上做足“减法”,力求贴近孩童心灵与生活体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舟夜书所见》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静谧而奇幻的江上夜景。其画面感强,意象灵动如萤火与繁星,天然契合孩童对光影的好奇与想象;另一首选自唐代西鄙人的《哥舒歌》则用铿锵的节奏和英雄守护边疆的故事骨架,点燃孩子们心中的豪情与对正义的朴素向往。

“这两首诗,一首如静夜观画的温柔启迪,一首似英雄故事的铿锵回响,很适合孩子们进行阅读赏析。”实践成员说到,“它们篇幅精悍、意象鲜明、情感直白,如同为孩子量身定制的两扇小窗,轻轻一推,便能窥见千年诗国的动人风景。”没有深奥典故的羁绊,没有复杂情感的缠绕,正是这份“轻装”,让初次接触古诗的孩子们卸下心防,兴趣盎然。

图为小学生回答问题 冯梓铭供图

童趣引路:互动体验激活诗意感知

如何让凝固的文字在孩子心中“活”起来?实践团队深谙“大道至简”的教学智慧,摈弃繁复讲解,以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为核心,让诗歌学习变成一场可感可玩的探索之旅。

在《舟夜书所见》的教学中,为了更加便于孩子们的理解,课堂瞬间化身为“光影实验室”,实践成员熄灭灯光,借助手电筒模拟“渔灯”,孩子们手持小镜,在微光中轻轻晃动,观察光点在墙面、地面跳跃。当孩子们分组协作,用深蓝画纸作“夜幕”,白色画笔点“星光”,金粉轻洒模拟“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刹那,抽象的诗句立刻转化为指尖流淌的璀璨星河。诗人查慎行笔下的静谧与绚烂,无需多言,已然在童真的惊叹中深深烙印。

贯穿始终的,是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实践成员将诗句融入简洁明快的拍手歌谣中,孩子们在轻松的身体律动中,自然而然感受着古诗的平仄起伏与节奏之美。童声的清朗诵读与唱和,成为社区夏日最富生机的背景音。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诗意 冯梓铭供图

星火燎原:诗意在童心中生根抽芽

短暂的课程中,于孩子们而言,是一次难忘的诗意启蒙之旅。课程结束时,孩子们共创作了多幅充满奇思妙想的诗歌画作,在社区进行了小型展览;更有多位孩子主动要求背诵并自信地表演给家长看。家长周女士欣喜地反馈:“孩子以前觉得古诗枯燥,现在回家总念叨‘满河星’,还缠着我要讲更多诗人的故事!这变化太惊喜了。”

对实践成员而言,这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实践与自我淬炼。“如何把‘阳春白雪’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是对我们知识转化和沟通能力的巨大考验,”实践成员在总结中写道,“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积极举起的小手,创作时专注的神情,让我们真切触摸到教育的力量,最深刻的课堂,不在于堆积知识的厚度,而在于点燃心灵的温度。”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诗中的动与静 冯梓铭供图

当大学生们告别社区,那些回荡的童声诵读、稚嫩的画作、欢快的角色扮演场景,已如种子悄然播撒。这堂以简单模式运作的暑期古诗课,证明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需要高深莫测的讲坛。在徐州这个暑假,一群青年学子用真诚与巧思证明:只要贴近童心,找到那把轻盈的钥匙,千年的诗篇也能在童声唱和中焕发新生,照亮更多成长的道路。(通讯员 冯梓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