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8月2日,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前往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南岸村南岸小学开展为期20天的支教服务。团队构建“知识-实践-情感”三维一体的地质科普育人体系,通过多元化课程为200余名留守儿童开启科学探索之门。
在地质科普课堂中,三维育人模式焕发活力:肖鑫老师以“大地缝合线”“地下承重墙”等形象比喻,将三峡工程2309米坝长转化为可感认知,夯实知识维度;李睿老师指导的火山喷发实验,通过小苏打与柠檬酸的剧烈反应,使地质运动的磅礴力量在操作中具象呈现,强化实践维度;张志远老师则引导学生在泡沫板碰撞演示中思考“地质如何塑造家园”,在认知升华中厚植乡土情感。16课时特色课程覆盖600余人次,实现原理可视化、实验沉浸化、认知情感化的育人闭环。
多元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网络:每日2公里晨跑锤炼坚韧意志,系统化篮球训练培育团队精神,村民共同参与的“村BA”赛事点燃运动热情;音乐课堂《小美满》的合唱传递艺术温暖,绘画班“十年后的自己”主题创作启迪梦想;渡头古城遗址的陶片触摸商周文明脉络,明代建筑飞檐感悟工匠智慧;30处水域警示标识与常态化护学岗共同筑牢生命防护网,10场防溺水主题班会强化安全意识。
支教团队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三重跨越:通过深夜教案打磨与渡头古城考察,完成“认知深化”的专业淬炼;借由“理想家园”设计图绘制与地质知识应用,实现“能力淬炼”的知行合一;在清晨校门守候、厨房协作教学、安全巡逻中,践行“价值创造”的责任担当。南岸村支书贺周俊表示:“青年们带来的是知识火种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唤醒。”
随着地质科普展筹备、实践研学等活动的持续推进,“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正以三维育人体系为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深耕——当科学探索的火炬点燃童心,当文化自信的根系深扎红土,实践团在“乡土熔炉”中实现“认知深化、能力淬炼、价值创造”的青春蜕变,铸就教育振兴的时代答卷。
团队 |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
成员 | 李欣冉 夏文怡 孙晓雅 张妍 刘澜 黄子真 张志远 张敏军 汪尊望 肖鑫 薄钰洁 李睿 李露露
撰文 | 张妍
图片 | 汪尊望 李欣冉
审核 | 王爽爽 寇浚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