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 (通讯员 刘漫)盛夏时节,古美小学的香樟树叶在微风中簌簌作响,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教学楼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潮州工夫茶艺课堂正悄然拉开帷幕,淡淡的茶香与校园里的草木清香交织在一起,为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增添了几分古朴雅致的韵味。
小手泡出大世界
本次“宣遗授艺,义教燃光”暑期公益助学活动团队特地邀请到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者、潮州盛唐遗风潮州工夫茶道馆理事、潮汕文化研学课程主讲老师--陈敏章女士进行授课,旨在让年轻一代领略潮州工夫茶艺的独特魅力,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活动伊始,敏章老师身着传统服饰,带着一应精美的茶具走上讲台,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课堂上,老师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自宋代发端,历经岁月沉淀,这一独特的茶艺在潮汕地区代代传承,成为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蕴含着 “和、敬、精、乐” 的文化精髓。
图为工夫茶课堂 陈敏章女士展示茶具 方梓蓓摄
讲解过后,便是令人期待的茶艺演示环节。只见老师熟练地摆弄着红泥炉、砂铫、孟臣壶、若深杯等传统茶具,每一个动作都精准且优雅。注水、淋壶、烫杯、洒茶……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其中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的经典手法,更是将茶汤均匀分配,既保证各杯茶色香味一致,又传递出公平平等之意,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体验,现场还设置了实践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拿起茶具,尝试冲泡。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要领,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潮州工夫茶艺的精细与讲究,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工夫茶课堂 张含洁摄
此次潮州工夫茶艺进课堂,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浸润。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在茶香中感受潮汕文化底蕴,在实践中领悟传统礼仪,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古老的智慧在年轻一代心中焕发生机,代代相传
图为工夫茶课堂
工夫茶续新篇章
为了深入探索潮州工夫茶艺背后的故事,团队对陈敏章女士展开了回顾采访。在这场充满茶香与温情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与敏章女士围绕工夫茶在潮州人生活里留下的情感印记、文化符号,以及其对外传播时所具备的核心吸引力,还有未来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路径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且热烈的探讨。
在采访过程中,敏章女士提出,潮州工夫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范畴,成为了家庭里不可或缺的 “润滑剂”。在潮州的寻常巷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心爱的茶具,家人围坐在一起,烧水、泡茶、品茶,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承载着无数的情感。长辈通过冲泡工夫茶,将生活的智慧与经验传递给晚辈;晚辈在为长辈敬茶的过程中,表达着尊敬与孝顺。这种在茶香中流淌的温情,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密,而家庭的和睦又如同涟漪般扩散,对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发广泛的文化共鸣。
对于潮州工夫茶对外传播的核心吸引力,敏章女士认为,其独特的冲泡技艺、蕴含的礼仪文化以及背后的生活哲学是关键所在。那一套套精致的茶具,一道道严谨的工序,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潮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而其中蕴含的 “和、敬” 等理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尊重不谋而合,容易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认同。
在展望未来潮州工夫茶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思路时,陈敏章女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在未来,茶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胆探索 “疗愈” 新思路。当下社会,人们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潮州工夫茶冲泡过程中的从容与专注,品茶时的宁静与惬意,本身就带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可以从情感价值与社会联结层面入手,拓展产业潜力。比如开设工夫茶疗愈体验馆,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处静谧之地,通过冲泡和品味工夫茶放松身心;或者将工夫茶元素融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借助茶文化的力量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跨地域的工夫茶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州工夫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图为采访环节 左:团队成员 右:工夫茶传承者陈敏章女士
通过与传承者的面对面交流,团队成员得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体悟传承者们坚守初心、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为后续将非遗文化融入义教课程、推动文化传承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绽放光彩。
撰文:刘漫 陈嘉涵 李晓妍
图片:方梓蓓 张含洁
一审:陆冰婷
二审:梁殷硕
三审:刘玉艳 段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