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李凌宇)在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挖掘耕地多重价值、培育特色品牌成为关键课题。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深入日照市任家台,围绕“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开发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效应”展开调研。实践队员特别聚焦于一线游客与商贩群体,通过深入交流,收集反馈,探寻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基层的实践现状与真实诉求。
图为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动员会 李凌宇 供图
景观价值待挖掘 品牌建设盼突破
任家台礁石公园的海滨,摊主大叔正贩卖着自家果园摘下的鲜桃。摊主系任家台周边地区的农民,实践队员与他交流中发现,当地耕地的景观价值尚未充分开发,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成为农户们的共同期待。摊主大叔所住村庄经营着几亩果园,他指着果园的方向介绍:“果子熟了挂满枝头,本身就是挺好的景致。”但他坦言,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针对性宣传,这些藏在田间的自然景观,很少有游客专门前来观赏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对商贩进行访谈 李凌宇 供图
这一现象在周边农户中具有普遍性。走访了解到,当地耕地目前仍以传统种植为主,虽有农户尝试开展简单的采摘活动,但因“没名气、缺故事”,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游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海滨核心景区,而距离海岸线稍远的耕地区域,因“辨识度不高、特色不突出”,未能有效承接旅游资源,农户也难以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谈及对未来的期盼,王大叔的想法很实在,他期待能有统一的区域品牌,让农产品能卖得更好,让农民能从耕地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图为实践队员在任家台景区进行实地调研 李凌宇 供图
实践总结:挖掘耕地价值 打造融合品牌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国家关于耕地保护与农文旅融合的政策导向,实践队员得到结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深度挖掘与活化耕地景观文化价值。首先,可以系统规划季节性景观,并嵌入传统农具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互动环节,使农田从单一生产空间转变为可游、可学、可感的“露天文化博物馆”。其次,着力打造区域农文旅统一品牌。应整合现有资源,提炼核心品牌概念,设计统一标识与视觉体系,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渔耕故事”,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吸引力。第三,关键在强化资源联动与产业融合。建议由村集体或合作社统筹,设计串联海滨风光、特色农田景观、文化体验点的精品游线,配套完善导览解说、休憩设施,并开发如“耕海套餐”、“农创市集”等融合业态,实现游客引流与消费升级,让耕地景观的“静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动能量”。
实践队员在任家台的调研深刻体会到,调研中采访的商贩与游客,作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前哨,其诉求直观反映了农文旅融合的落地难点与突破方向。激活耕地多重价值、培育特色品牌,需要立足资源禀赋,紧扣文化脉络,打通产业环节,方能在保护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富美新图景。(通讯员 李凌宇)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成员合照 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