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在2025年8月4日至8日,越瓦拾遗实践团深入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开展夏令营义教活动。团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当地儿童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瓦当纹样:从历史课本走进现实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支教队员曾慧婷正在指导孩子们进行瓦当拓印。
"左手按宣纸要像按着云朵,右手拍墨要像给小猫顺毛。"曾慧婷的比喻惹得孩子们咯咯直笑。为了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当地,团队特意选取了与岭南建筑相关的瓦当纹样进行教学。五年级学生陈娅柠骄傲地展示她的作品:"我拓的这个纹样,很像村口老祠堂屋檐上的那个!"
泥塑课堂:当传统技艺遇上童真创意
隔壁教室传来阵阵笑声,支教队员刘颖怡和胡雅瑜正在开展大吴泥塑课程。考虑到乡村小学的条件,志愿者们用环保彩泥代替传统陶泥,却严格保留了"三道钩线"的核心技法。
"先搓成圆球,再用拇指压出凹槽……"刘颖怡耐心地演示着。为避免孩子出现“捏不出”作品的情况,队员们准备了一些样张。但令人惊喜的是,不少孩子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创作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泥塑作品:有穿着灯裙的外星人,有长着翅膀的小狗,也有戴着帽子的兔子。
古法点心: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阵阵甜香渐渐填满教室,支教队员王慧青和邓宇娴正带着孩子们制作宋代点心。为了让孩子们尽快体验到松黄饼的滋味,他们将《山家清供》中的古法配方进行简化,使用蜂蜜和山泉水,把地道的美食带入课堂。
四年级学生陈琪欣小心翼翼地给自己的松黄饼撒上最后一层松花粉。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种子在孩子们内心落地生根,团队还特意设计了便携式的食谱卡片,方便孩子们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我们希望通过言语间的分享,能够加深孩子们对非遗课程的印象。”队员邓宇娴表示。
文化生根: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结营仪式上,拓印瓦当制成的扇子、五彩斑斓的泥塑作品、写着歪歪扭扭食谱卡的点心图片共同展出。"也许今天只是教会孩子们拓印一个纹样,捏制一个小泥人,但这些体验会在他们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队长李畅说。她表示,在这个没有高科技加持的夏令营里,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或许才是非遗传承最本真的模样。
撰文 |关燕琳、李畅
图片 |李畅、邓宇娴、麦媛媛
审核 | 李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