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詹辅静)2025年7月20日至8月2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实践团队走进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镇墙背村,开展为期14天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团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课堂播撒火种,让普通话的“种子”在这片浸润着神农文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调研先行:探寻乡音里的普通话需求
实践初期,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同时聚焦当地儿童群体,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专项采访。“您觉得在村里交流,普通话用得多还是方言用得多?”“学校课堂上,老师和同学都用普通话交流吗?”队员们的问题细致而真诚,农户的朴实回答、孩子的童言童语,都被一一记录。
▲图为队员采访当地农户,记录调研内容
结合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团队清晰把握了当地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需求——村民们有学习普通话的意愿,但缺乏系统引导;儿童在校园接触普通话较多,但日常运用场景有限。这为后续推普课程的精准设计提供了依据。
课程赋能:趣味课堂让普通话“活”起来
摸清需求后,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迅速行动,为当地儿童打造“趣味推普课堂”。为了让课程贴合乡村孩子的特点,队员们常常讨论到深夜。
▲队员们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共同探讨课程设计
课堂伊始,队员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手册,向孩子们阐释“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意义,让孩子们明白普通话是沟通全国的桥梁。
▲图为队员在向孩子们普及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随后的“趣味环节”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成语接龙时,孩子们你追我赶,“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成语在童声中流转;绕口令挑战中,“红凤凰,黄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的绕口令内容,让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感受普通话的语音魅力;朗诵比赛里,孩子们饱含情感地朗读经典文段,稚嫩的声音传递出文字的力量;《神农尝百草》情景剧表演中,小演员们用普通话演绎神话故事,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图为队员带领儿童开展成语接龙活动
▲图为儿童表演《神农尝百草》情景剧
文化共振:普通话架起乡土与发展的桥梁
14天的实践中,普通话不仅成为交流工具,更成为乡土文化与外界联结的纽带。村民朱大哥感慨:“以前娃们就跟村里娃玩,普通话讲得不利索,现在跟着大学生学,敢说了,还能把咱们村里的故事讲给外面人听了!”
实践队队员也深有感触:“推广普通话不是消解乡音,而是让村民们既留住‘乡土情’,又掌握‘发展语’。看到孩子们用普通话自信表达,农户们对普通话认可增多,我们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青春作答:把推普故事写在乡村大地上
实践尾声,队员们回顾14天的历程,感慨万千:“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以推普为纽带,助力乡村更好地对接外界资源,让乡村振兴的道路因语言相通而更顺畅。”
▲图为实践图队队员们与孩子们的合影
从湘东乡村的晨雾里来,往乡土振兴的暖阳里去,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力,让国家通用语言与乡土文化交相辉映,为乡村文化振兴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这群年轻人知道,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当普通话的种子在乡土扎根,当乡音与国音和谐共鸣,乡村振兴的道路,定会因语言相通而越走越宽。(通讯员 詹辅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詹辅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