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蒸腾。7 月 12 日至 19 日,皖南医学院“微尘”志愿服务队阜阳分队走进阜阳市肿瘤医院门诊大厅,开展了为期 7 天的导诊志愿服务。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渐浓,他们用耐心解答疑问,用行动温暖人心,在自助服务机与诊室之间架起一座便捷桥梁,为医患双方注入了夏日里的清凉暖流。
聚焦需求,化身门诊 “活地图”
“请问骨科诊室往哪走?”“自助机怎么打印化验单?” 每天早晨八点,门诊大厅刚开启大门,志愿者们便已身着红马甲站定岗位,迎来此起彼伏的咨询声。这支平均年龄 19 岁的团队,分工明确又默契配合:张家文、赵玉涵和许双双专攻自助服务设备操作指导,时岩岩和赵明阳负责诊室引导与路线指引,队长赵明阳统筹协调,随时应对突发需求。
图1队员引导患者就诊
在自助服务区,张家文发现不少老年患者对着屏幕犯难。“大爷,您把医保卡插这里,我教您一步步操作。” 她边说边示范,手指在屏幕上缓慢滑动,反复讲解挂号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有位患眼疾的老人看不清操作界面,赵玉涵便在机器旁念出每一项选项,直到成功挂到眼科专家号。7 天里,三人协助患者完成自助挂号、缴费,帮助患者打印化验单和病历,将 “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
图2队员帮助患者挂号
门诊楼科室分布复杂,许双双特意手绘了简易导诊图,标注出各楼层重点科室、卫生间和饮水处的位置。有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急着找儿科急诊,赵明阳见状主动接过对方手中的大包药品,一路小跑引导至诊室门口。“多亏你们指路,不然真要耽误孩子看病了。” 母亲的感谢,让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
图3队员引导患者就诊
暖心瞬间,汇聚志愿服务微光
志愿服务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成为团队成员心中最珍贵的记忆。7 月 15 日上午,时岩岩在自助机旁遇到一位独自就诊的老奶奶。老人听力不佳,沟通十分困难,时岩岩便拿出纸笔写下操作步骤,陪着她完成缴费、取单全程。临走时,老人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非要塞到时岩岩手中:“孩子,谢谢你,比我家孙辈还耐心。” 这颗糖被时岩岩小心收好,成为她坚持做好服务的动力。
7 月 17 日突降暴雨,许多患者带着湿漉漉的雨伞进入大厅,地面很快变得湿滑。赵明阳立刻组织大家找来防滑警示牌,张家文和赵玉涵则拿起拖把及时清理积水。一位推着轮椅的家属感慨道:“你们不仅指路,还想着大家的安全,太贴心了!” 这样的认可,让志愿者们忘记了连续站立的疲惫。
图4队员帮助患者打印化验单
团队成员在服务中也收获了成长。起初面对患者的焦急询问,张家文总会有些手足无措,经过几天实践,她逐渐学会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情绪:“您别急,我们慢慢弄。” 她说:“以前觉得导诊是简单的体力活,亲身经历才知道,既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更要有共情的沟通技巧。”
图5队员帮助患者缴费
实践赋能,书写青春责任担当
七天的志愿服务,团队累计服务时长超 200 小时,用实际行动为医院门诊服务注入了青春力量。医院的许多医生说:“这些年轻人的加入,不仅缓解了高峰期的服务压力,更用热情感染了医患双方,让就医环境多了一份温度。”
回顾这段经历,队长赵明阳深有感触:“我们五人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默契配合,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刻理解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它让青年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场景,在服务他人中体察民生需求,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素养。正如团队成员共同所言:“未来我们会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青春力量践行社会责任,让志愿之花绽放在更多需要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