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农学筑瓯・多维振兴”实践队深入建瓯市东峰镇:科技兴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4 16: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尹泽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农学筑瓯・多维振兴”实践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继续深化三下乡活动,聚焦农业技术推广与新品种展示,通过宣讲玉米辣椒间套种技术、茄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发放技术手册,并举办新品种筛选展示会,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力。

玉米辣椒“巧搭档”,间套种技术破解用地难题

玉米-辣椒间套种技术,核心在于‘空间立体利用+时间错位衔接+生态互补循环’——它成功将土地从单一的平面种植,升级为空间高效利用的立体农业新模式。”在福建省建瓯蔬菜科技小院会议室,农学院博士生程星歌的讲解清晰有力,吸引了现场50多位种植户与农技人员的目光。培训中,程星歌系统剖析了该模式落地生根的六个关键环节:从地块选择与精细整地基础,到品种的科学搭配、种植技术实操要点,再到田间精细管理、病虫害生态防控策略,直至收获时机把握与经济效益分析。内容详实,操作性强,为种植户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玉米与辣椒这对“黄金搭档”,正以科技之力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为山区农业开辟了一条“一地双收、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图为福建省建瓯蔬菜科技小院新品种田间观摩会

茄子生产“绿转型”,绿色防控技术成焦点

紧接着,一场关于茄子绿色高效生产的专题培训在会议室开展起来,农学院博士生万美云在宣讲过程中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作为核心内容,系统解读茄子绿色生产四大核心,致力助力农户实现生态种植与增收双赢。1.源头防控:推广抗病良种(如紫长茄、线茄)与非茄科轮作模式,配套防虫网、黄蓝板物理阻隔技术,降低虫害基数30%以上;2.生态调控:通过间作套种、天敌昆虫(瓢虫、草蛉)保育实现生物防治,结合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3.精准管理: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用量35%,同步推行老叶整枝、保花疏果等绿色农艺措施;4.循环利用:采收后秸秆高温堆肥还田,采用可降解包装,实现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

为助力技术推广,实践队同步发放了精心编印的《高山生态蔬菜栽培实用技术》手册。这本“口袋指南”图文并茂、语言平实,不仅详解了间套种配置图解,更涵盖了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等实用知识,让复杂技术变得触手可及。

▲图为实践队成员万美云进行技术宣讲培训

田间变身“博览会”,新品种筛选引农户围观

午后,福建省建瓯蔬菜科技小院人声鼎沸,实践队举办的“福建建瓯蔬菜科技小院新品种筛选展示会”正式拉开帷幕。实践队将10余种茄子、辣椒、玉米新品种进行分区展示,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前来学习和咨询。展示会还设置了品鉴区,农户可现场品尝新品种果实。“这茄子皮薄肉厚,炒着吃特别香!”种植户李大爷尝后赞不绝口。现场还设置投票系统,农户和技术人员可以为心仪品种打分,数据将反馈给种子企业优化推广策略。南平市乡土科技特派员游元旺表示:“实践队带来的新品种和技术,为我们种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未来能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图为福建省建瓯蔬菜科技小院新品种筛选展示会现场

科技兴农,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

一天的活动中,实践队共宣讲技术2场、培训80余人次、展示新品种40余种,发放技术手册80余份。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为东峰镇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实践队指导老师、农学院教授何水林表示,“我们将继续扎根基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科技动能。 (撰稿:盛好、陈尹泽  图片:王玉姝、陈雪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尹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