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80响礼炮轰鸣,那声音如历史的回响震彻长空。当雄浑的《黄河大合唱》奏响,当空着的“1945”检阅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当百岁抗战老兵颤巍巍地起身敬军礼,我的心中,骄傲、伤感、振奋、悲怆……万千种情绪如决堤的江河,奔涌而上。我在屏幕前,泪水,毫无征兆地决了堤。
在歌声中,我想起了哺育我们的黄河母亲,想起了家乡太行山深处长眠的爷爷,想起了山西洪洞老家的亲人们,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们是英勇的战士,是无畏的老师。若是他们能听到这歌声,看到如今的阅兵,那该有多好。
我的眼泪,为无法忘却的家族抗战记忆而流。
泪光中,我看到了郭芳亭爷爷。他不是扛枪的战士,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但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他选择用抗日教材作为武器。在党的领导下,他创办了洪洞郇堡抗日小学,他挨家挨户地恳求村民:“都把娃送来,识了字,才能出去干革命!”
爷爷带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放哨、查路条、捉特务、送信件,在墙上绘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标语,练习大刀操巡回表演,甚至三四岁的稚嫩儿童都喊着最昂扬的抗日口号。
他在日记中曾写道:
“1942年,我在敌占区严家堡任抗日三高校长。一天,回北秦村看望在我家隐蔽之抗日干部杨培芝、刘伟、卫仲九。途遇日寇,搜身见水(钢)笔,说我是八路,绑至严家庄麦场要枪毙。经北秦、严家庄村民和家人说明和求情,始免寇害。我在敌区掌教铃,日寇诬我八路兵。凶神恶煞要毙我,群众求情始得生。”
“日寇扫荡,我躲到村西鄙庄瓦窑上。日寇从后发来一炮,在我面前开花,弹片从我胯下穿过,身后公鸡羽毛横飞,鲜血直流。大惊使我数日心悸。”
他肩负教育救国使命,冒着敌人的扫射和烈火,仍坚持在抗日战火中不停课,把一批批懵懂的少年培养成革命骨干,送他们走出村庄,奔赴战场。郇堡抗日小学,被政府誉为“模范抗日学校”。这所学校,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胜利曙光!
在他的教育和感召下,郭菊如姑姑、郭世琨伯伯等亲人也投身到反奴化教育中,他们动员妇女儿童识字,没有纸,就用炭、树枝在地上写字,没有桌椅,就席地而坐,在膝盖上看书。一批又一批的老百姓,从文盲到识字班,提高了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思想觉悟。还有亲历保粮战、参加游击队险些牺牲的郭柏荣爷爷,跟着抗日英雄徐生芳打游击的陈水潮老姑夫……他们,以及千千万万的抗日军民,用平凡的身躯,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抗战精神。、
这泪水,为那些被战争碾碎的家庭而流。
当《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响起,我想起了我的姥姥。不久前,鲐背之年的她,对我讲起了血泪纵横的童年。鬼子来了,年轻的姑娘们把锅灰抹满脸庞,全家人躲进山洞,或趴在没过头顶的玉米地里,听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还有我姥爷的父亲,只是扛着一把锄头走在田间,却被日军误当成持枪的游击队员,“砰”的一声,永远倒在了自家的麦田里。
姥姥说,她还记得她的姥爷,那个沉默的老人,亲手把三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日复一日地站在村口,朝着八路军离去的方向张望。那佝偻的背影,是无声的期盼,是深情的呼唤。他盼了无数个日夜,没能盼回儿子,只盼来一张壮烈牺牲的通知。那巨大的悲痛,甚至让他在余生都怀着一丝幻想,他依然坚持每天去门外等,仿佛儿子就在那家门口经过的部队中,总有一天会笑着推门而入。
泪眼中,我又看到了今年九十岁高龄的月儿姑姑。她总骄傲地说,她的父亲是老红军,多次在战场上身受重伤,是抗日战争的战斗英雄。可“英雄”这两个字的背后,是一个7岁孩子再也无法见面的妈妈。作为八路军家属,她的妈妈参加妇救会抗日,被日寇抓到玉峰山活埋,老虎凳、辣椒水、烙铁等酷刑逼她说出八路军的线索,但她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当妈妈的遗体被抬回家时,7岁的姑姑哭得撕心裂肺。从此,“英雄的女儿”成了孤儿。
一个在酷刑下牺牲的母亲,一个永远等不到儿子的老人……这一个个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故事背后,是多么难以忍受的骨肉分离之痛!我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心痛,又是怎样的悲壮。但我们知道,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牺牲,筑成了民族不屈的脊梁,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
这泪水,为那些朴素而未能实现的愿望而流。
阅兵的战车上,一双崭新的皮鞋静静陈放。它的主人,烈士孙占元曾对战友说:“等抗美援朝胜利了,我就买双皮鞋,到天安门照张相,然后回家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我想到了我的家乡,以勇猛拼刺刀而闻名的洪赵支队,那些上了战场就再也没回来的年轻生命;想到了英雄油耳山村,为保护八路军物资而壮烈集体牺牲的全村24名男儿。他们的梦想,何尝不是“打仗胜利了,拍一张照片,回家见爹娘”这样简单的心愿?可他们,再也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国歌响彻云霄,我跟着哽咽地唱,泪水肆意地流。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我的泪水为何抑制不住。
它不仅是缅怀与痛惜,更是我接过火炬的誓言。
我没有忘记爷爷晚年曾说过的话:“当了一辈子老师,最骄傲的是孩子们、学生们都跟着党走,成了国家的栋梁。这一辈子,值了……”
我没有忘记你们生前的嘱托:“不要忘记你是革命家庭的后代。”
我想对爷爷、伯伯等亲人说,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光荣的高校辅导员。如今,我正循着你们的足迹。这些年,我带着学生寻访了上百位亲历过抗战、抗美援朝的老兵,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他们珍贵的口述史,与时间赛跑,抢救性记录最后的烽火见证,为国家留史,为老兵立传,为青年明志。我们努力建设“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把抗战口述史做成绘本、演成情景剧,把红色种子播进青少年心田。当大学生带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挥舞着大刀,高喊着你们当年教给孩子们的抗日口号时,当孩子们因抗战事迹感动落泪时,我仿佛看到了80年前的您和亲,我们会把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
看着漫天飞舞的和平鸽,看着广场上青年们挥舞着红旗的青春脸庞,我们怎能不热泪盈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你们梦想的盛世,我替你们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看见了。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正接力完成!
这热泪里,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是一个中国人最磅礴的自豪!
这热泪,是思念,是铭记,更是我们接过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誓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春娟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