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 (通讯员 钟懿、莫少媚、刘嘉茹、曹露、吴锦芳、苏皓泓)2025年7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深入粤西阳春市,开展暑期实践。团队创新打造“法护成长+法助产业+法链非遗”三维服务模式:在课堂用情景剧点燃儿童法治信仰,在田间为百年春砂仁产业开出法律“处方”,在根雕作坊为非遗传承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以法学青年的专业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图为“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队员们在阳春市东湖公园合照
法护成长:童心种下法治种子
“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用“体验式法治课堂”巧妙融合双线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法律。
在知识线上,队员们化身专业讲师,精准聚焦青少年日常安全与权益保护的核心需求,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结合真实案例将抽象的食品安全法规转化为识别“三无”产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具体方法,并延伸至水电火安全要点,构建起生活化的防护网。队员们还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人格权与未成年人保护的精髓,以真实案例为引,系统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危害及应对策略,将复杂的法条转化为“勇敢说‘不’”的清晰行动指南。团队还精心设计了互动环节作为知识的“催化剂”与情感的“粘合剂”。“安全知识有奖竞答”环节点燃了课堂热情,“你划我猜”和“击鼓传花”游戏释放同学们的活力,主持老师巧妙地将法律知识点融入游戏规则中。
▲图为普法义教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
在体验线上,队员们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模拟法庭环节,成为了点燃孩子们法治热情、深化理解的关键引擎。活动前期,队员们投入大量精力,将真实的未成年人相关案例改编成适合孩子理解的剧本。孩子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自主选择或分配,化身为小审判长、小书记员、小公诉人、小辩护人、小法警乃至当事人等角色。从庄严的“现在宣布开庭!”法槌敲响那一刻起,孩子们便被带入一个高度仿真的法庭情境。 在“扮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抽象地听讲法律条文,而是必须站在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这种深度的角色代入,让孩子们主动去理解法律赋予不同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深刻体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内涵,以及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图为队员们组织孩子们进行模拟法庭活动
法润乡业:破局春砂仁产业之困
产业瓶颈如何用法治利刃破题?团队深入阳春市田间地头,走访地理标志主管部门及核心企业,在春砂仁的千年药香中探寻破题之道。调研中,队员们直击产业痛点:散户困于种植技术落后、销路闭塞,企业则苦于品牌辐射力弱、非遗工艺保护缺位。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开出“法治良方”:联动《阳江市春砂仁保护条例(草案)》,建议设立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严打侵权,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创新设计“地理标志 + 商标”双轨保护模型,为“金花坑春砂仁”注入知识产权护盾;推动建立产业法律服务站,提供合同审核、维权支持等一站式服务。
▲图为队员们在阳春市蟠龙村春砂仁种植基地拾起的春砂仁果实
法链非遗:法治赋能根雕产业振兴
在阳春根雕产业的转型之路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以法治为纽带,将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紧密联结。面对根雕行业市场萎缩、人才断层、创新乏力等困境,团队以法律为“刻刀”,精准施策:通过版权存证与电商赋能拓宽销路,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共建”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依托《广东省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完善匠人补贴与维权机制。同时,团队提出“非遗+家具”“非遗+文旅”等跨界融合方案,助力根雕从传统工艺品升级为现代生活美学载体。这一实践不仅让根雕技艺重焕生机,更探索出“法治护航—产业活化—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非遗类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阳春样本”。
▲图为队员们前往根雕一条街调研并与根雕手艺人交流、合影
结语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以专业法律知识为服务纽带,在阳春大地上书写了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从“法护成长”的童心启蒙,到“法润乡业”的产业破局,再到“法链非遗”的匠心守护,队员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法治动能。这场实践不仅让法律条文在基层落地生根,更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到法治中国的深厚力量。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绘就法治助农的新画卷,让青春之花在服务人民中绚丽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