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笔触绘振兴,规划妙手织新篇——广工学子与新东村的“田埂之约”

发布时间:2025-08-07 14: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颖浩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响应青年服务基层的号召,积极投身 “百千万工程” 与乡村振兴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曾新貌・田规新语” 突击队与河源东源曾田结对,走进当地新东村开展实践活动,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发展。

图为《秘境曾田》图册

“图册是向导,土地是答案”。2025 年 7 月 5 日至 2025 年 7 月 11 日,11 名队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在新东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他们带着规划专业知识,扎根乡土、贴近需求,用青春智慧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探村之本:识别资源禀赋与发展瓶颈

新东村拥有丰富的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农业方面主要包括:2500亩枫林茶园、1300亩丝苗米田和500亩柑橘园。历史文化方面,村内叶氏祠堂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曾田地下交通情报站所在地,具有重要红色历史价值。村中还保留有古桥和三棵古树等承载客家记忆的遗迹。

图为数字曾田新东村航拍村庄景色

然而,该村发展面临显著挑战:一是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丝苗米田地块分散,导致大型农机无法进入作业,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二是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缺乏,枫林景观虽美,但因缺少民宿等设施,游客停留时间短,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三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尚未有效保护、展示并融入发展体系。这些优质资源亟待通过科学规划进行整合提升。

听需于村:深入调研把握核心诉求

为精准了解村庄实际需求,团队开展了扎实的调研工作。队员们首先与新东村村书记叶恒锦及村委成员进行座谈。叶恒锦详细介绍了村庄情况,重点指出丝苗米品质优良但受限于土地碎片化难以机械化,以及枫林景观缺乏配套导致游客“快进快出”等问题。

图为突击队与新东村居委会访谈交流

图为突击队与曾田镇政府工作人员访谈交流

队员们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走访。在田间,村民反映了因田块零散导致农机无法使用的实际困难;在叶氏祠堂,老党员讲述了其作为情报站的革命历史,表达了希望红色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和利用的愿望。这些来自村委和村民的一手信息,为后续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向。

图为突击队与当地村民访谈交流

图为队员与牧牛村民访谈交流

量需于地:实地测绘摸清空间本底

规划方案的制定离不开详实的空间数据支撑。队员们携带卷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对新东村全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实地踏勘与测绘。工作内容包括勘察农田、茶园、果园的分布范围,记录道路、水系(尤其是穿村小河)走向与现状,标注历史建筑和景观节点的位置。

通过无人机航拍和现场勘察,团队清晰掌握了村庄的空间格局:河流具有生态与景观潜力但两岸待开发;枫林茶园与村落空间关系良好;丝苗米田碎片化明显。队员们结合测绘数据和分析,在图纸上初步确定了适合进行土地整合、修建观光步道、设置采摘园、改造红色纪念馆(利用老屋)等关键点位,为规划方案奠定空间基础。

图为队员放飞无人机拍摄新东村航拍图

图为突击队队员讨论村庄资源分布情况绘策于图:构建“五区联动”发展规划

基于深入的调研和测绘数据,团队为新东村制定了以“农旅融合”为核心的“五区联动”规划方案,旨在整合农业、生态景观和红色文化资源:村口门户形象区提升入口景观,塑造良好第一印象;一河两岸滨水景观带改造利用河流两岸空间,建设亲水平台和休闲步道,服务村民与游客;丝苗米稻田综合体验区在保障生产基础上,探索适度规模化,并融入农耕体验、稻田艺术等项目;柑橘采摘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标准化采摘体验;枫林茶园康养民宿区结合茶叶生产,在合适区域规划建设特色民宿、茶艺体验和观景设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同时,方案重点规划对叶氏祠堂(情报站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布展,打造核心红色教育基地,并设计串联历史节点的游览线路,活化利用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资源。方案最终形成“农旅基底 + 田园康养 + 红色文旅”的发展路径。

图为突击队为新东村绘制的村庄定位图

规划方案向新东村村委进行了汇报。叶恒锦书记对方案表示认可,认为其贴合村庄实际需求,有效回应了土地整合、旅游配套和红色资源利用等关键问题。团队表示将根据反馈完善方案,并通过“线上 + 线下”方式持续跟踪进展。指导老师也表示,计划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组织师生参与村庄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

图为突击队师生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实际需求,通过专业规划知识服务基层发展,展现了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颖浩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