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王浩鱼、卢睿喆) 推开周至县司竹镇童心幼儿园的铁栅门,彩绘墙环绕的院落豁然展开。晨光中,穿背带裤的男孩蹲在沙坑前,正用树叶为蜗牛搭建凉棚。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星昱九州实践团在此开展的人工智能启蒙课上,五岁幼儿创作的38字童话,竟在故事评选中以87%的支持率战胜AI生成的312字流畅叙事。这场看似悬殊的"人机大战",揭示了科技时代守护童真的深远意义。
一、桃花源里的认知革命
"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全力配合!"赵园长将团队迎进办公室时,窗外不时探出好奇的小脑袋。面对满屋4至6岁幼儿,实践团队创造性地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朋友:"这是住在手机里的新玩伴,会讲故事会画画,但和布娃娃一样需要保护。"当队员演示AI将儿童涂鸦的太阳添加眨眼特效时,穿恐龙T恤的男孩张大嘴巴:"它把我的画变活了!"
二、童心至上的教学逻辑
课程高潮的"故事创作擂台"上演戏剧性一幕。AI根据指令生成《太空探险》故事,完整描绘宇宙飞船探索水晶星球的奇幻旅程。而班上五岁男孩创作的《蚂蚁搬家》仅有零散词句:"下雨了…小蚂蚁哭…太阳公公抱抱它。"令人意外的是,课后匿名投票中,三十余枚红星星贴纸密集覆盖在幼儿手绘故事卡上。实践队长在评估笔记中写道:"算法再精密,抵不过童心跳动的温度。"
三、城乡童年的静默对话
课间两个镜头触发深层思考。院内角落,女孩用野花编织"AI精灵"花环,露珠在花瓣上折射七彩光晕。实践队员翻出手机里的小学日程表:周六早英语、下午钢琴、晚奥数辅导的密麻备注,与眼前追逐蜻蜓的身影形成刺眼对比。"当城市儿童在题海中沉浮时,这些孩子正教蜗牛认字。"队员的轻语淹没在孩童嬉笑声中。
四、乡土温情的清凉馈赠
正午烈日炙烤下,安主任端出刚剖开的冰镇西瓜。"快尝尝咱周至的甜!"鲜红瓜瓤贴上汗透的蓝色队服,清凉汁水顺着手腕滴落。婉拒园长午宴邀请的团队行至门口,穿黄裙子的女孩突然冲向栅栏:"要开开心心哦!"稚嫩喊声撞进心扉,有队员回头挥手时险些撞上低垂的石榴树枝。
五、实践目标
本次实践尝试教授低年龄段儿童学习认识AI、掌握AI、使用AI,把现在先进的、国家倡导的的科技、文化、知识送到乡村来。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于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旨在将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前沿科技与文化知识,精准、有效地输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面向低年龄段(如小学阶段)的乡村儿童,通过精心设计、趣味盎然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会使用AI。
返程车载着满箱待整理的素材驶离小镇。后视镜里渐小的幼儿园门楣旁,依稀可见那个为蜗牛搭棚的男孩身影。实践队长闭合布满汗渍的记录本,封面上"以童真丈量科技"的标题在阳光下微微发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睿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