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脚里的楚韵:乔贵荣与三闾刺绣的守护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6 2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9.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丝线穿梭间,绣出千年楚韵;指尖起落处,延续文脉薪火。当“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秭归屈原祠景区的芈绣馆,目光便被一幅幅精美的三闾刺绣作品所吸引。而这背后,离不开乔贵荣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从拜师学艺时的矢志不渝,到带教传艺时的满腔热忱;从对传统针法的深耕细研,到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交融——乔贵荣老师与三闾刺绣的缘分早已融入岁月肌理,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熠熠生辉。7月12日,调研团队在此探寻乔贵荣老师与三闾刺绣的故事,感受非遗传承的力量。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乔贵荣老师在芈绣馆外合影

乔贵荣老师与三闾刺绣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一次偶然。在她十几岁那年,看到邻里长辈绣制的屈原像绣品,针脚细腻,神态传神,便被这门技艺深深吸引。“当时就觉得,一根小小的针能绣出这么美的东西,太神奇了。”乔老师回忆道。

为求深研这门技艺,她寻访得见传承人成为女士。初见时,对方指尖银针与楚韵纹样,瞬间点燃她的热爱。成为女士收徒严苛,她凭热忱与执着终得入门。三年专攻基础针法,指尖针眼与断线从未消磨其热忱。她与成为女士并肩传承,让技艺在热爱中延续。

踏入芈绣馆,乔贵荣老师带领调研团队驻足于《橘颂》刺绣作品前,细细讲解创作巧思。她指着绣品中饱满的橘子说:“绣时要顺着果实的自然弧度走针,才能显出鲜活的立体感。”随后轻触叶片,“叶脉需用细密针脚勾勒,这线里藏着的正是楚地山水的灵气。”谈及创作初心,她语气恳切:“屈原在《橘颂》中写‘受命不迁’,那种扎根故土的坚守,我想通过针线绣进布面。”为让色彩贴合楚地风物,她试了几组色线搭配,仅橘子从浅到深的过渡色就换了多次,才调出那种带有楚地气息的温润色泽。

图为《橘颂》作品

在乔老师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不仅读懂了《橘颂》作品的技艺精巧,更触摸到三闾刺绣与楚文化交融的温度,于丝线经纬间,感知传承的力量。

乔贵荣老师取来绣具,对围拢的团队成员说:“咱三闾刺绣讲究三步:先依纹样勾轮廓,再按肌理选针法,最后随气韵调色线。”说罢示意一位成员尝试,自己先以细针勾出简单轮廓,“你看,第一步得把形立住。”见对方执针微颤,便扶过其手腕带绣两针,“第二步用针要活,像这花叶,得顺着脉络走。”

图为乔老师传授团队成员刺绣技艺

成员渐稳的针脚虽歪斜,指尖触布的瞬间却恍然:不过几针,手臂的酸麻、力度的难控,已道尽技艺的分量。再看乔老师那几针,平匀如量过,更觉震撼——轻松起落间,藏着数年功夫。

放下针时,指尖余温未散,成员心中已明了:这不仅是学绣,更是触到了传承的重量。乔老师在旁含笑看着,无需多言,针脚间的默契已悄然传递。

乔贵荣老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让三闾刺绣贴近生活,开发出不少文创产品。比如缀着刺绣福字的养生锤,握在手中温润称手;以《橘颂》为灵感的柑橘主题书签,针脚细致勾勒出橘子切开的剖面,饱满果瓣与清晰脉络显得立体鲜活,格外别致。

图为乔贵荣展示《橘颂》为灵感的柑橘主题书签

“传统手艺不能只摆在馆里,得让它融进生活里才有生命力。”乔老师笑着展示这些文创,眼里满是对技艺新生的期待。如今,这些承载着匠心的小物件,正成为三闾刺绣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使者。

图为芈绣馆外景图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乔贵荣老师与三闾刺绣的故事,正是无数非遗传承者的缩影。作为新时代青年,青年学子应致敬这些传承者,更要主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学习他们的执着与创新精神,让更多非遗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