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冯佳琪)当1.8米宽、45米长的画卷在西北大地徐徐展开,从南湖红船的星火到开国大典的红旗,十四帧革命历史场景如电影般流动——这不是专业艺术家的创作,而是天津大学筑梦兰楼实践队携手甘肃、宁夏两地中小学生,为抗战胜利80周年献上的“青春答卷”。这场跨地域的红色创作,让稚嫩笔触与赤诚之心碰撞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为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献礼。
45米长卷跨省诞生:从“一张白纸”到“流动史诗”
2025年7月22日清晨,甘肃宕昌的教室里飘着墨香,实践队队员正趴在冰凉的水泥地上铺画纸,身后20多个孩子举着画笔踮脚张望。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宁夏青铜峡操场上,队员温若炜正给孩子们展示着“地道战”的画面。这场跨越黄土高原与黄河岸边的创作接力,就此拉开序幕。
“最初设计14个历史节点时,我们反复修改了8版方案。”实践队队长冯佳琪翻着手机里的策划案,“最终确保我们选择的节点兼具代表性和故事性,帮助孩子们有效理解画面背后的革命历史。”
四天后,当两地画稿在线上完成拼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画卷以时间为轴,形成一部“纸上纪录片”。1921年南湖红船的微光里,孩子们用画笔点染出星星之火;“九一八”事变的画面中,稚嫩的笔迹加重了硝烟的浓重;平型关大捷的战旗上,鲜艳的红色几乎要透出纸面……从战火纷飞到红旗飘扬,14个历史节点被孩子们用纯真重新诠释,却丝毫不减历史的厚重感。
▲图为45米跨省大画卷绘制完成
童心绘史:从“听故事”到“画历史”的奇妙蜕变
“老师,地道里真的能藏那么多人吗?”在宁夏青铜峡同进小学的操场上,一个小女孩边画边问。队员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领孩子们看纪录片、听抗战故事,再让他们用画笔表达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笔下的地道战不仅有战士,还有送饭的老奶奶、放哨的少先队员,生动诠释着根据地军民一心抗击侵略的光荣事迹。
这种“边学边画”的模式,正是实践队的独特设计。作为长期深耕乡村教育的实践团队,他们深知青少年对历史的理解需要具象载体。队员们将抗战历史拆解成适合孩子理解的故事片段,再引导他们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感受。在甘肃宕昌,有个男孩看到讲述百团大战的画面时说:“炮弹炸开虽然可怕,但那是打坏蛋的,像烟花一样勇敢。”
▲图为宁夏的孩子们绘制大画卷
以画为媒:让红色基因在笔尖流淌
绘制结束后,队员们让孩子们站在长卷前合影:画面里,孩子们的笑脸与画中“胜利时刻”的欢呼场景重叠,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让历史走进心里。”青铜峡镇党建办主任马浩楠感慨道。
▲图为筑梦兰楼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在大画卷前合影
此次创作绝非偶然。作为天津大学的品牌实践队,筑梦兰楼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用实践传递温度”的初心,在十余载光阴里持续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温暖力量。第十一期支教课程涵盖长卷创作在内,累计开设了黄河大保护、最聪明的企业家、芯片揭秘、财商培养等70余类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多元窗口。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红色基因的滋养,而美育是最好的桥梁。45米长卷不仅是一份献礼,更是一颗种子——当孩子们握着画笔触摸历史时,家国情怀已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那些在画纸上挥洒的色彩,终将成为孩子们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而天大学子用创意激活历史的尝试,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在西北大地上绽放绚丽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佳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