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5-08-06 22: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湖南怀化市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在这里,金属细丝在指尖弯折出岁月的弧度,天然彩砂在画板晕染出古今碰撞的色泽,这项古老技艺的精致与巧思扑面而来。从传统纹样的匠心独运到现代元素的碰撞融合,从传承人包钦的坚守到徒弟包俊杰的探索,掐丝珐琅的文化内涵在时代中不断延续。调研团队通过与师徒二人的交流互动,探寻这项技艺的传承之道。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徒弟包俊杰的合影  7月15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五溪非遗园,与包钦老师的徒弟包俊杰相遇。园区内浓厚的非遗氛围为此次探访奠定了独特的基调。包俊杰热情地向调研团队介绍了掐丝珐琅技艺的基本情况,从技艺的历史渊源到在当地的传承现状,使团队成员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初步认识。他展示的一些基础作品,虽无复杂纹饰,却已能让人感受到掐丝珐琅细腻的线条与鲜明的色彩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图为五溪非遗园内包俊杰展示的掐丝珐琅作品《掐丝珐琅·关圣像》

离开五溪非遗园,调研团队来到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包钦老师已在等候。工作室虽空间有限,却陈列着各式掐丝珐琅作品,件件凝聚匠心,在静谧中传递着传承的厚重与温度。

包钦老师详细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首先要设计图案并绘制在纸上,这是作品的蓝图,考验着创作者的审美与构思;接着,他拿起一件半成品,展示了将金属细丝掐成图案后粘在画板上的过程——只见他指尖轻捻,已掐好的细丝在画板上精准对位,稍作调整便稳稳粘住,这一步需要极高的耐心与技巧,每一根丝线的弯曲、拼接都关乎作品的最终呈现;然后进行点蓝,用天然矿物质彩砂等填充到图案中,色彩的搭配与填充的均匀度直接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最后进行封层固化,让作品得以长久保存。这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凝聚着匠人数十年的功力。

图为包钦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技艺   

工作室中,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火花。各类作品里,以动漫形象、民俗场景为代表的创作尤为亮眼,将掐丝珐琅的创新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热血英雄、萌趣卡通经珐琅工艺重塑,金丝勾勒的古典纹饰细腻入微,彩砂晕染又赋予角色潮流灵动;民俗题材借拼布般的多彩面料拼接,让龙舟竞渡场景鲜活呈现。传统掐丝珐琅不再局限于单一工艺呈现,而是与多元材质、现代题材融合,古老技艺与年轻审美巧妙共鸣,尽显非遗创新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掐丝珐琅制作

包钦老师还邀请团队成员体验技艺。大家亲手尝试掐丝,才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弯折需精准控制力道,这让众人更敬佩传承人的坚守。

从五溪非遗园到嬉麓街区的工作室,调研团队见证了掐丝珐琅技艺在师徒两代人手中的传承与发展。包钦老师的坚守,让这项古老技艺得以留存;包俊杰等年轻一代的探索,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掐丝珐琅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匠人的情怀。

团队成员与包钦老师交流中,也深切感受到这份传承的重量——在当代,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这项技艺,如何让它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传承者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其走向更广阔未来的机遇。离开工作室时,阳光洒在那些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调研团队的探访虽告一段落,但对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仍在继续。相信在传承人的坚守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技艺,是每个人的责任。掐丝珐琅所展现的匠心与创新,正是非遗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积极关注、支持非遗传承,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延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