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赴合阳支教:用自然与文化点亮乡村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06 22: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选遥 李月 文佳慧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8日-31日,渭南市合阳县金峪镇的乡村教室里暖意融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青春法育·教育兴乡”沿黄学子基层治理实践团在此开展了一系列园艺特色支教课程。从花草灯笼制作到植物拓印,从庭院植物鉴赏到茶香文化溯源,支教团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教育需求相结合,为当地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自然文化盛宴”。

7月28日,花草灯笼制作课开启。支教老师文佳慧先通过多媒体讲解灯笼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照明工具到现代装饰,再到融入自然元素的创意设计,并结合当地生态,介绍了三叶草、紫薇花等适合装饰灯笼的本土植物,还展示了银杏叶、玫瑰花瓣等标本,讲解其形态与光影效果。实践环节,孩子们三人一组创作,在老师指导下用胶水将植物标本在灯笼骨架上创意排布:有的把银杏叶摆成“小伞”,有的用玫瑰花瓣拼“爱心”,有的用三叶草组“星星”。老师在各组间耐心指导,调整标本角度适配光影。虽灯笼未干透点亮,孩子们已兴奋展示半成品,言语中满是期待,课堂洋溢着创作喜悦与协作默契。

图为孩子们与半成品合影

7月29日,开展的植物拓印课则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支教老师张焱昱以“非遗传承”为切入点,从古代拓印壁画的历史渊源讲起,延伸至现代服饰设计、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图片展示了用艾草拓印的连衣裙、竹叶装饰的笔记本等作品,引发孩子们浓厚兴趣。实践环节,三叶草、紫薇叶、月季花瓣等当地常见植物成为天然“颜料”。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将植物固定在帆布袋上,用尺子轻轻敲打。随着“咚咚”的轻响,原本素净的布袋上渐渐浮现出深浅不一的绿意与花色,一件件充满童真的作品相继诞生。展示作品时,孩子们互相欣赏、交流创意,教室里的欢声笑语与植物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孩子正在摆放花瓣

7月30日,植物鉴赏课将课堂搬到了室外庭院。“这丛带刺的花,花瓣边缘有细小锯齿,叶片是奇数羽状复叶——这是玫瑰花;旁边这株花期更长、刺更少的,是它的‘近亲’月季花。”支教老师刁俊哲的讲解声在庭院中回荡。孩子们听得认真,有的蹲下身轻轻触摸叶片感受质地,有的拿出本子勾画植物形态,还有的凑在一起对比玫瑰与月季的叶片差异。通过与十余种植物的亲密接触,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不同植物的特征,更对园艺学科中“观察与呵护”的理念有了直观理解。有孩子在课后说:“原来玫瑰花和月季花长得像,但脾气不一样,以后我要好好观察院子里的花草了。”

图为支教老师为孩子们介绍植物

7月31日,茶文化课上,支教老师魏志远通过课件讲解、视频放映等形式,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茶文化之旅。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古老传说,到唐宋时期茶马古道上的商队驼铃,再到现代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茶香氤氲的历史长河。支教成员还详细介绍了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甘洌等不同茶类的特点,帮助孩子们建立对茶文化的系统认知。课堂结束后,不少孩子表示要回家和父母分享学到的茶文化知识。

图为支教老师为孩子们讲解茶文化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喜欢学的内容,是我们这次支教的初心。”支教团负责人张焱昱表示。此次园艺特色支教课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深耕“自然+美育+传承”乡村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传承文化的种子。据悉,支教团将继续结合专业优势,为乡村教育注入更多园艺特色活力,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撰文 | 汪选遥 李月

图片 | 罗亦如

审核 | 李双越 李剑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佳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