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张梦坤) 8月6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2名成员抵达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前。他们此行将在青秀区及周边社区开展为期7天的专项调研,聚焦新时代抗战精神传承现状,记录红色记忆守护者的故事。
▲图为队员学习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介绍
实践队首先观察了位于青秀山风景区的广西学生军抗日纪念碑。这座庄重的纪念碑前,摆放着多束鲜花。实践队员注意到,尽管当天并非特定纪念日,前来瞻仰和祭奠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体现出公众对抗战历史的持续缅怀。同时,在纪念碑旁的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馆内,队员们认真研读史料。馆内保存着学生军战士的日记、照片、衣物等原始史料。一份1939年南宁保卫战前夕学生军战士陈守善写下的誓言——“愿以青春护山河,埋骨邕江心亦甘”,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展品详细记录了当年一批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弃笔从戎,在战地进行宣传、救护等工作的真实历史。
▲图为参观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馆
现场调研中,实践队采访了正在参观的高中生黄同学。他表示:“历史课本上关于这段的记载篇幅有限,但在这里通过实物和故事,对抗战时期同龄人的牺牲与贡献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他和其他同学在纪念碑前鞠躬致敬。实践队员翻阅纪念馆的留言簿,发现上面写满了来自不同年龄层参观者的感言,有文字表达敬意,也有图画寄托哀思,反映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抗战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图为地铁对学生军的介绍
实践队还关注到抗战历史宣传的现代载体。在南宁地铁三号线列车车厢内,电子屏幕正在循环播放介绍广西学生军历史的专题视频资料。这种在公共交通场景下的常态化宣传,将抗战历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实践队指导老师介绍了本次调研的重点:“此行特别关注抗战精神在当代的‘活性传承’形式。从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到人流密集的地铁空间,从静态的史料陈列到动态的公众自发祭奠,调研队看到抗战记忆正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青年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是民族精神得以赓续的关键。”
实践队首日活动结束前,队员们整理了在纪念碑、纪念馆及地铁等场景采集的访谈记录、观察笔记和影像资料。根据计划,次日他们将深入南宁市内相关社区,探访抗战史迹守护者,继续完成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任务。
撰文 | 黄磊
图片 | 陈广云
审核 | 张梦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