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间的古村 鲜为人知的禾花塘

发布时间:2025-08-06 2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贻军、万宇哲、郑凯阳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曲曲折折,高高低低

一对对饱含风霜的旗杆石

默默地蹲守在有点破旧不堪的祠堂前几分古朴

几分威严,几分气派

向人追述着曾经的辉煌

往事越百年,朗朗书声禾花边

曲径通幽处,读书风气盛

祠堂数亩,花木掩映,依山傍水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金榜题名时,旗杆石方立旗杆石,历史的“荣誉证书’昭示这里曾经人才辈出,人杰地灵显示这里对耕读传家,学而取士的传统威慑了“邑江贼”,不敢来骚扰炎炎夏日遇见时,换了人间闻到一股醇厚的文气

看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似乎在激励后人

——郭文福-游禾花塘“旗杆石”有感

功名石柱刻春秋,古祠架木守文脉

7月14日,勉涯共语实践队自民族学校抵达深度水瑶乡禾花塘村,在前村干部邱忠华带领下,对村内清代宗祠及附属文物进行专项考察。于村中心古祠前,邱忠华同志向勉涯共语实践队详细讲解了祠堂前矗立的功名石碑群。据考,此碑系村民为褒扬考中进士的宗族所立,碑体石柱分别雕刻凤凰、蟠龙、麒麟图腾。凤凰纹饰:象征文官清贵,寄寓文运昌隆;蟠龙浮雕:代表武官威仪,彰显尚武传统;麒麟雕饰:寓意文武兼修,昭示人才全面发展;

老井泉香滋沃野,新庙承风续圣贤庙

壹古井

在邱忠华同志的引导下,勉涯共语实践队抵达了村中那口颇具盛名的古井。实地探访,其形态与寻常井口大相径庭,与其称之为井,毋宁视作一处天然形成的微型水潭。清澈的山泉沿山坡岩隙涓滴而下,汇聚于此潭中。潭水因常年蓄积,水面偶见些许绿藻浮生。然只需以水瓢轻拂表层,其下水质之澄澈清冽,立时可辨。掬水而饮,甘洌的泉水顺喉而下,盛夏酷暑所带来的疲惫之感顿消,百年古井养育世世代代的禾花塘村民。

贰圣贤庙

在邱忠华同志的陪同下,实践队实地探访了坐落于禾花塘畔的和豊古庙。相传为唐代名相张九龄赴京科考途中的休憩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历史上,禾花塘区域形成后,当地村民自发筹资修缮庙宇,使其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保存现有风貌。此次调研中,村民代表邱忠华表达了深切期许:希望通过本次文化实践行动,提升禾花塘古庙的社会认知度,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更旨在守护这一千年文化遗产,使其承载的精神血脉得以永续传承,为后世留存珍贵的历史见证。

主雅瓜甜消暑意,蜜润书香话岁长

勉涯共语实践队在邱忠华同志的带领下来到了当地特色产业养蜂合作社。"禾花塘养蜂技艺"传承人邱忠华同志家中开展田野调查。甫入院落,邱忠华同志便端出冰镇西瓜与蜂蜜水待客。其蜂蜜产自古庙后坡生态蜂场。琥珀色的蜜水浸润喉舌,邱忠华同志说甜味藏着三族智慧。

    在调研收尾阶段,邱忠华同志取出“禾花塘村志”供团队研读。该文献详细记载了自明代以来村落建制、民族交融及生态智慧,其中 "汉瑶畲三姓共融合交融"等珍贵史料,为团队厘清禾花塘文化基因提供了原始凭证。

研究结束后,邱忠华同志与实践队在禾花塘养蜂合作社下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凯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