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踏梦志愿行”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以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组织儿童非遗体验为双主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莲城寻遗韵,踏梦润童心”主题实践活动,实现非遗保护、儿童成长与青年实践多元价值共振。
对话匠人:解码文化基因,探寻传承新路
实践队以“记录传承故事,留存文化记忆”为宗旨,聚焦四堡雕版印刷和连城兰花培育技术两项本土非遗文化,与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探寻技艺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在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国家级传承人马力向队员们揭秘这项千年技艺。他将繁复流程凝练为绘稿、雕刻、印刷等核心步骤,指导队员们亲身体验从反贴画稿到精雕细琢、刷墨拓印的全过程。马力强调:“传承既要守正,更要谋新,技艺需在精进中求生存。”队员们通过亲手体验,深刻感受到“一刀一墨皆匠心”的分量,坚定了讲好非遗故事的决心。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马力先生合影
朋口镇素有“中国兰花名镇”之称,实践队走访连城联兴兰花合作社,对话非遗传承人饶炎明先生。他深入阐释了“分株繁育”技术的核心价值,实践队队员实地感受从种苗培育到电商直播的完整产业链,堆积的快递单见证了非遗的市场活力。“我养兰花,兰花养我”,饶炎明先生道出非遗带动三四百户脱贫的惠农真谛。队员深刻体会到,以饶炎明为代表的传承人,正以古老技艺融合现代模式,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图为实践队采访非遗传承人饶炎明先生
课堂实践:指尖跃动文脉,舌尖品悟乡情
在连城县朋口中学的暑期课堂上,实践队匠心独运,将芷溪花灯、新罗剪纸、四堡雕版印刷、姑田游大龙等连城特色非遗项目,以及清明粿、芋子包等闽西非遗美食,巧妙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可操作、可创造的趣味课程,搭建起非遗焕发新生的舞台。
指尖技艺,跃动千年文脉。实践队精心设计互动体验:以吹塑纸模拟雕版印刷流程,让抽象技艺变得触手可及;引导孩子们亲手剪刻新罗剪纸,扎制芷溪花灯雏形,制作简易纸舞龙,在灯影纸艺中感受匠心传承;创新运用手势解构草编工艺,化繁为简激发兴趣。图为孩子们与自制的纸舞龙合影
舌尖风味,品悟乡土记忆。非遗课堂的烟火气在亲手制作中升腾。实践队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清明粿与芋子包。教室内欢声笑语,孩子们在亲手劳作与共同品尝中,深刻感受着闽西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延续着舌尖上的乡土记忆。图为孩子们学习制作清明粿
双线交织:沃土植童心 青春担传承
扎根一线,以“学”筑基。队员们深入非遗传承一线,沉浸式体验雕版技艺的厚重底蕴,感受兰花培育的蓬勃生机,与马力、饶炎明两位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他们不仅学习技艺流程,更领悟其文化基因与“守正创新”的生存智慧。这份来自源头的深度认知,为后续的“教”注入活水。
匠心转化,以“教”践行。队员们将传承人身上学到的智慧,精心转化为朋口中学课堂上的趣味体验。孩子们在“观察-模仿-创造-分享”中完成的200余件作品,正是前期“学”的成果转化与价值延伸。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完成作品的自豪,无声宣告着“非遗种子”已然播撒心田。图为孩子们认真听队员讲解剪纸技巧
学教相长,青春担当。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纽带、热情为引擎,搭建古今桥梁:向传承人求索深化认同,向少年儿童精准传递热爱。他们在探索中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视角,又在孩子们纯真的创造与反馈中,见证了非遗在新时代绽放的崭新活力。
图为踏梦志愿行实践队与孩子们的合影
当童心浸润非遗之美,当青年躬身传承之路,深植文化认同沃土的希望便蓬勃而生。这场连城的“踏梦”之旅,不仅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扎下慧根,更让“踏梦志愿行”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在“学以致教、教以促学”的双向奔赴中,深刻体悟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守护与活化文化根脉的历史责任。他们正以青春的热忱与智慧,为非遗的传承续写着充满生机的新篇章。(通讯员:许莉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莉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