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石嘉芮 李佳阳 王迪)为积极贯彻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相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剧院与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交流,挖掘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提供实践样本,为“五育并举”方针提供实践举措。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艺术团团长王老师合影留念
杨家将战鼓,这一承载着北宋杨家将忠勇精神的传统艺术形式,202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源地神木市(古称麟州),作为杨家将故里,至今保留着“依山筑城、临河为障”的军事古城格局,而战鼓的铿锵节奏,正是这片土地上千年忠勇文化的脉搏。为深入了解杨家将战鼓新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成员对杨家将战鼓相关人物进行了访谈。首先,实践团成员来到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对团长王老师进行了访谈。据王老师介绍,“杨家将战鼓的鼓点,是边关将士的军令,也是民族精神的号角。”,战鼓起源于北宋杨家将戍边卫国的军事活动,其击鼓技法与阵法配合形成独特艺术语言。现存于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的战鼓,每年祭祖时仍以“出兵点将”“冲锋陷阵”“凯旋归营”三大乐章演绎,鼓点变化达108种,被誉为“活态化的历史记忆”。其次,王老师介绍道,杨家将战鼓饱含忠勇精神,着重强调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家国历史的深刻记忆,强化人们对文化根脉的高度认同。当青少年观看杨家将战鼓艺术表演时,便能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忠勇、团结、坚韧”精神力量,从而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砥砺前行。当被问道杨家将战鼓对孩子们成长的作用,王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杨家将战鼓中,许多都蕴含的是“勇气”,是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这对鼓励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符合当今时代对孩子教育的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曾参与杨家将战鼓活动的大学生合影
其次,实践团成员对曾多次参与杨家将战鼓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这位大学生告诉实践团成员,当他第一次接触杨家将战鼓时就被其英勇精神所吸引。杨家将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超人勇气与智慧,对他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很大的鼓励作用,通过杨家将战鼓,他收获了很多。实践团访谈发现,参与战鼓表演的青少年普遍经历“新奇—认同—传播”的心理转变。受访大学生对实践团成员说:“最初觉得敲鼓很酷,后来才明白每个鼓点都藏着历史。”他曾自发在抖音发布战鼓排练视频,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原来忠勇精神不是书本上的词,是能听见、能触摸的。”这更让他感受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责任所在。正如王老师在访谈最后所说的:“杨家将战鼓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更是五育并举的鲜活载体,希望通过越来越多人的创新表达让其真正‘活’在当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艺术团团长在一起
从神木古城的鼓声到欧洲大陆的掌声,杨家将战鼓以“忠勇”为核,以创新为翼,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涅槃。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视角证明:当传统技艺遇上时代创意,当非遗保护融入教育血脉,中华文化的基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深感守护的不仅是一面战鼓,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将继续聚焦于非遗力量对青少年的作用,为非遗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青年视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