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讲堂听楚声:屈原魂与端午韵的传承之思

发布时间:2025-08-07 00: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9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三校调研团队齐聚湖北宜昌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基地。在这里,屈原端午文化国家级传承人郑承志老师的讲座深入剖析了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内涵,从屈原的执着追求到端午民俗的传承,从文人的咏叹到当代的创新演绎,彰显了其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三校学子怀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共同探索屈原与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屈原端午文化国家级传承人郑承志老师合影

一. 楚祠寻踪 屈原精神的初见具象

踏入屈原祠,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调研团队的镜头定格下这些珍贵画面,让屈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屈原列传》碑刻如凝固的史卷,静静诉说着屈原的生平与精神;巍峨的屈原雕像,以长袍广袖、凝重面容,彰显其忧国忧民的孤高品性;“传颂屈子风范”连环画展,用“读书洞”“濯缨泉”等故事,将屈原的人格魅力化作具象画面;主题浮雕则以圆形构图、“廉”字环绕与山水莲花点缀,艺术化地凝练了屈原精神的内核。

图为屈原祠内景

二. 讲堂溯源 楚祠实景映风骨

讲座伊始,郑承志老师回溯屈原生平,带领众人穿梭回两千余年前的楚地。“屈原不只是伟大诗人,更是家国情怀的象征。”他指向投影中的《离骚》语句,解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核。

从屈原投江明志的悲壮,到百姓划船打捞、投粽喂鱼的端午溯源,郑老师娓娓道来。谈及“屈原‘美政’理想与爱国情怀是端午文化的底色”,众人自然联想起屈原祠:诗集复刻本静陈,似藏楚地风云;文人纪念书画陈列,笔锋墨韵呼应传承;行吟泽畔场景、端午古俗复原,让屈原精神突破时空,清晰照进当下。

三.三地学子 共探端午文化的当代活力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三校学子纷纷举手提问,郑承志老师微笑着一一回应。

天津大学的同学问及各地端午习俗差异,想知道如何在保留特色的同时凸显文化同源。郑老师说,屈原祠里的“端午习俗图谱”早已给出答案——无论南方龙舟还是北方彩绳,根脉都系着对屈原的追思。办场联展,既显特色又标源头,同源感自会生长。

图为课堂上各所高校学子与郑承志先生的互动

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提到,当下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热情不足,国际上还有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文化竞争,该如何守住文化根脉。郑老师说:“竞争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能等。屈原祠里的老物件、老习俗,是活的基因。要做的不是闭门守护,而是让端午文化‘亮’出来——守住屈原精神、家国情怀的内核,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出去,让世界知道,端午的根在楚地,魂在屈原的求索与担当里。”

后续提问从非遗传承到国际传播,郑老师常以屈原祠的展陈作比,让抽象话题落地生根,现场的思考与共鸣随问答渐渐升温。

四. 传承之路 青年担当的时代答卷

当团队成员问及对屈原与端午文化未来传承的期望时,郑老师神色一正:“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传承不能是碎片化的认知,得沉下心去懂。现在西方节日被热捧,我们的传统节日反倒冷清,这不是小事。传承也不能靠单向灌输,我在学校开课更爱互动,文化要在碰撞里活起来——盼它能走出书本和仪式,让年轻人愿意去懂、去传,既守根,又接当下。”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全体成员专心听取郑老师的课堂讲解场景

郑老师的话让三校学子沉思: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主动贴近里。屈原祠里的碑刻与展陈,不正是在提醒“为何传承”?若能把端午包粽变成亲子间的文化对话,把屈原的“求索”融入校园活动,传统便不再是远处的符号,而是日常里的温度。

图为屈原祠内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

屈原与端午文化,是荆楚大地送给世界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三校学子的共同探寻中,他们愈发清晰:传承不是复古,而是在理解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未来,他们将带着郑老师的愿景与嘱托,让这份文化遗产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青春能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