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学子探访蟳埔村,解码海丝非遗簪花围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06 15: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人凤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张人凤 程垚)为探寻海丝非遗文化魅力,助力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日前,上海立达学院“达行八闽队”8名队员在指导老师杨雅岚带领下,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围”,通过技艺学习、居民访谈、非遗课堂及文创设计等多元形式,深入解码其文化基因,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图为实践团深入蟳埔村学习合照。陈之易 供图

指尖传承:探寻簪花围的古老密码

实践首站,队员们怀着敬意拜访了蟳埔村簪花围技艺传承人黄晨老师。在古朴的蚵壳厝前,黄晨老师不仅向队员们讲述了簪花围作为“行走的花园”所承载的渔家历史与文化象征,更现场展示了其核心的“指尖密码”。“盘发髻要像海螺一样紧实圆润,发簪的疏密、层次、色彩搭配都关乎最终的美观与稳固,”黄晨老师边说边示范,指尖翻飞间,一朵朵鲜艳的绢花被巧妙地固定在发髻上。队员们作为“一日学徒”,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尝试盘发髻、选花材、定层次,亲身感受这门指尖艺术的精妙与不易。“亲眼看到、亲手体验,才真正理解‘活态传承’的含义,每一根发簪的位置都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智慧。”队员张梓轩感叹道。

▲图为实践团队访谈非遗传承人黄晨老师。陈之易 供图

生活史诗:倾听簪花背后的渔村故事

簪花围不仅是技艺,更是蟳埔人日常生活的印记。为捕捉这项非遗最真实的温度,队员们深入村巷,与佩戴簪花围的蟳埔女性围坐交谈。“从小就看到阿嬷、妈妈戴,结婚、过节更要戴。戴上了,就觉得自己是蟳埔人。”一位年长的阿婆抚摸着发髻上的鲜花,话语朴实却饱含深情。多位受访居民表示,簪花围早已超越了装饰功能,它象征着勤劳、坚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连接代际情感、强化社区认同的重要载体。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一部生动的“蟳埔女性生活史诗”,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根植于生活的强大生命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传授成员簪花技艺。陈之易 供图

薪火相传:非遗课堂点燃孩童兴趣

守护非遗未来,需从娃娃抓起。团队精心策划,走进当地社区暑托班,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簪花围非遗课”。课堂摒弃枯燥讲解,通过讲述渔家故事、展示精美图片、互动问答和趣味游戏,生动介绍簪花围的由来、寓意和美学。“为什么用这么多花?”“像不像头上开满了春天?”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被五彩斑斓的花饰和背后的文化深深吸引。在队员们的引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簪花匠”,用稚嫩的小手尝试制作简化版簪花围。挑选喜爱的颜色,模仿盘发动作,虽然手法略显笨拙,但那份专注令人动容。看着自己完成的、充满童趣的作品,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好玩!我以后也要学!”课后,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被悄然点燃的文化认同与传承火种。

▲图为实践团和当地暑托班孩子合照。周昱函 供图

创新赋能:设计文创IP活化古老技艺

在深度体验簪花围文化底蕴后,团队积极思考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生。依托数字科学和艺术设计专业背景,队员们启动了簪花围非遗文创IP设计项目。他们深入研究簪花围的视觉元素(如蚵壳纹样、海洋色彩、繁花造型)和文化符号(海丝、渔家、祈福),提炼其核心基因。通过手绘草图、数字建模等方式,构思设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需求的IP形象及系列衍生品概念。“我们希望用创意设计架起古今桥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认识并爱上簪花围。”负责设计的队员张人凤介绍道。这项创新实践旨在探索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路径,为其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双重赋能。

▲图为实践团队设计的簪花IP形象“簪簪”。喻洁 供图

此次蟳埔之行,上海立达学院“达行八闽队”的队员们不仅深入解码了簪花围这一海丝非遗的技艺密码与文化内涵,更通过面向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探索了其传承传播的创新路径。他们的脚步,丈量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能,也为非遗文化的青春表达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图为实践团走进泉州非遗馆调研。陈之易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人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