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外学子深植乡土、读懂乡村等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5-08-06 15: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文静 李莫然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莫然)踏上綦江的土地,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怀揣着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好奇与探索热忱,从蓝莓园的晨露到腐乳厂的酱香,从年猪养殖的智慧到木屑纷飞间的匠心,传承团队员以脚步丈量田野,用心灵感知脉动。这是一场超越书本的沉浸式学习,在一次次叩问与对话中,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逐渐具象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滚烫的故事、一份份沉甸甸的担当。

一、产业新篇:年猪圈舍里的“创新”

走进四角村胡克成师傅的养殖场,扑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气味,而是科学管理的井然有序。胡师傅这位“新农人”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养殖的刻板印象。他如数家珍地讲解着品种选育的秘诀、饲料配比的精算、疫病防控的严谨。“以前愁销路,现在愁产量不够!”他爽朗的笑声里,是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底气。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旧农形象正被刷新——现代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精心构建的这条从猪舍到餐桌的产业链,正是乡村产业蓬勃兴起的缩影。这堂生动的“年猪”课让我们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在于产业之树根深叶茂,在于无数像胡师傅这样敢于突破、善用智慧的“新农人。”

图为团队成员对胡老师进行专访提问

二、匠心永恒:黄氏木雕里的“慢”哲学

踏入黄小波老师静谧的工作室,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木香萦绕中,黄老师投入木雕的沉静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他手中刻刀游走,木屑如蝶纷飞,朽木在他指尖被赋予新生,化为灵动花鸟或庄严神佛。“一刀一痕皆修行,一步一景即人生”,他轻抚半成品的木纹,分享着这份近乎禅修的创作哲思。他用“登山缓行”作喻,目光平和:“心太急,山就陡了。刻下去的是时间,守住的才是根本。”刀锋划过木面的沙沙声,是摒除浮躁的安神曲;木屑沾衣的微痒触感,是专注当下的无声见证。这份在喧嚣时代选择“慢雕细琢”的定力,这份对千年技艺近乎虔诚的守护,是“工匠精神”最本真、最震撼的诠释。它无声地叩问着我们:何为真正的价值?何为永恒的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木雕

三、古法新生:腐乳坛中的“时间魔法”

深入东溪酿造厂,探寻一块腐乳的前世今生,是一次唤醒味蕾与认知的发酵之旅。在熊俊先生的引领下,队员步入弥漫着浓郁酱香与微醺酒气的车间。眼前景象令人惊叹:数万口陶坛整齐列阵,静默地孕育着时间的风味。作为腐乳酿造技艺的第八代守护者,熊俊详细解密了从黄豆浸泡、制坯、培菌(毛霉生长)到后期装坛发酵的奇妙旅程。“温度是命脉,时间是秘方,手作是灵魂”,他强调古法核心不可替代。然而,传统并非固步自封。工厂在严格遵循核心工艺(如毛霉自然发酵)的同时,引入现代设备优化温控与洁净环境,建立可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并巧妙设计文创包装,让“老味道”俘获年轻消费群体的心。小小腐乳,凝聚着微生物发酵的天然智慧,印证了“守正创新”的真谛——守住风味的灵魂与技艺的根脉,方能自信从容地拥抱时代浪潮。

图为熊俊先生向队员们讲述腐乳的制作流程

读懂乡村,需要多维透视。胡克成师傅展示了产业振兴;黄小波老师诠释了用心钻研的静水深流——择一业终一生,以匠心守艺,在专注中抵达价值永恒;熊俊先生的实践则揭示了非遗活化的必由之路——敬畏古法,拥抱时代,让传统在创新中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青年,躬身乡土的经历,是灵魂的淬火,更是使命的觉醒。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泥土的温度、丝线的柔韧、酱香的醇厚,更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坚韧前行的脚步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