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1000余公里。7月以来,黎明职业大学“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漳州市芗城区、福州市平潭县等贝雕传承核心区域,带着“非遗活态传承视域下福建贝雕技艺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调研课题扎实推进社会实践。团队以实地走访、人物访谈、技艺体验、场景记录、文献查阅等方式,探析福建贝雕技艺的历史传承脉络与当代发展现状,梳理不同地区贝雕的发展、艺术特征及技艺类型,体悟海丝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以期为福建贝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泉州行:螺钿映彩传承匠艺,指尖雕琢千年流光
贝雕源于传统的螺钿工艺。实践队首站便来到泉州泉港红运当头生活艺术馆,对话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庄细强。“螺钿技艺可追溯至商周,兴于唐、盛于元明清”。庄细强指着馆内的作品,向同学们细细讲述。他说,泉港如今已是福建为数不多仍在坚守螺钿传承与生产的基地。通过观摩螺钿十四道复杂工序及贝壳原料选材,队员们深切体会“顺应自然、因材施艺”的智慧;《五弦琵琶》《螺钿阮咸》等代表性作品更是体现“守正创新”的活态传承内涵。
戴上手套,拿起工具,队员们在庄细强的指导下尝试了贝壳拉花、纹样镶嵌。指尖与贝壳的每一次接触,都让他们对“精细”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螺钿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突破本地局限,转向国际化、全国化、年轻化市场。”座谈会上,庄细强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保护传统不是守着老样子,得让非遗融进现代生活,才能真正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庄细强大师向实践队师生介绍螺钿五弦琵琶。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螺钿镶嵌。
作为海丝起点,泉州的海洋文化多元而厚重。为深度挖贝壳资源的多元价值,实践队还走访了晋江市围头村与泉州市蟳埔村。围头村作为福建省重要鲍鱼养殖基地,其鲍鱼壳文创产品让实践队了解海洋资源的文创转化。作为中国唯一的贝饰古民居,蟳埔村蚵壳厝以蚵壳与海蛎壳砌墙,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珍贵遗存。此次调研团队收集大量贝壳应用案例与数据,为贝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累资料。
漳州行:守正创新闽南贝雕,活化传承非遗技艺
实践队在漳州市翁清香技能大师工作室,系统了解了翁清香作品的创作技法与文化寓意,其中《海上丝绸》《丝路一脉,四海同舟》《当归》等代表作,集中展现海洋文化、漳州地域特色及闽台文化内涵,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深耕贝雕二十余载,翁清香致力于探索闽南贝雕新玩法,她把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捏在一起,设计的“水仙花”系列独具漳州特色,一推出就成了“爆款”。今年初,她的贝雕《水仙送福》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序曲 全球看春晚”美国专场中,被赠予梅耶·马斯克,让闽南贝雕走向了世界。翁清香大师深有感触地说,“非遗技艺只有拥抱市场、跟着时代走,才能走得更长远。”她研究青年群体审美趋势,大胆尝试将贝雕与动漫元素融合起来,并在女儿协助下,借助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分享创作过程、作品故事及贝雕知识。
图为实践队观赏翁清香大师的贝雕作品。
图为翁清香大师指导队员陈彦晴进行贝壳打磨。
加工室里,翁清香大师详细讲解制作工序,手把手教队员们切割、打磨贝壳等关键步骤。亲自动手后,大家才真正懂得“手腕要稳,力度要匀”的技艺要点。受翁清香作品的启发,7月25日,实践队走进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少林社区开设非遗文化课堂《小贝壳里的大世界》,通过知识教学、贝壳手工制作等形式,将贝雕技艺转化为适合儿童感知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让非遗兴趣的种子在童趣里悄然萌芽。
图为实践队走进社区开设非遗课堂带领孩童制作贝壳画。
福州行:方寸之间以贝雕梦,探寻岚岛匠心密码
贝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7月底,实践队赴福州市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拜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贝雕(平潭)代表性传承人詹胜大师,聚焦平潭贝雕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术价值展开学习调研。馆内收藏千余种贝壳标本及500件传统贝雕作品,既是历代平潭贝雕艺人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岚岛人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情怀。
詹胜大师系统介绍了平潭贝雕的历史,强调贝雕制作从贝壳选材、清洗、打磨到设计、雕刻、组装的全流程,均需精湛技艺与耐心加持。平潭贝雕特色鲜明,通过平面拼贴、块片浮雕、胚模造型和螺贝镶嵌等传统技法,将普普通通的贝壳幻化成了活灵活现的花鸟、山水和人物。
“最重要的是‘因材施艺’,得顺着贝壳的纹理和颜色来构思。”詹胜拿起一块贝壳举例,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细致观察,记录下不同贝壳的特点及其适用场景,为贝雕文化传播推广积累丰富的实用素材。谈到创新,詹胜提出,要推动作品与日常生活、时代文化相融合,运用现代材料创新呈现,老手艺才能不老。
图为詹胜大师向实践队介绍平潭贝雕发展历史。
图为实践队学习认识贝壳的种类。
在此次实践中,实践队深入福建多地,以“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模式探寻贝雕技艺。实践队指导老师潘凤作为“工艺画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专家之一,全程带领实践队围绕职业内涵、技能要求与发展趋势开展实地调研。接下来,队员们将把学习调研收获和数字化资源结合,共同编制福建贝雕科普手册,助力“工艺画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贝雕部分的起草编写,充分展现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文化传承的担当作为。(通讯员 陈锦芬 潘凤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